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上任後拋出「中國夢」,希望揮別百年國恥,回顧中共建政70年,「97香港回歸」不只走出悲情第一步,更成為香江歷史轉戾點。香港回歸22年,在一國兩制下,雖不斷融入大陸發展,但也衍生出不少陸港矛盾;在反送中風波延燒的當下,東方明珠正面臨命運十字路口,何去何從全世界都在看。
港澳的回歸,堪稱是中共建政70年間,濃墨重彩的一章;而收回香港的轉折起伏更是充滿戲劇性,其中又以時任大陸領導人鄧小平與英國鐵娘子柴契爾夫人的多次談判角力最為人津津樂道。
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
為拖延回歸時程,柴契爾政府一度提出分拆香港「主權」與「治權」的提案,主張主權歸中國、治權歸英國,但遭到北京一口回絕;鄧小平更在1982年9月24日當場向柴契爾直言,「主權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一槌定音下,中英終於在1984年12月19日簽署《中英聯合聲明》,確認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根據聲明,中國在香港實施「一國兩制」,保證香港「高度自治、港人治港」的權利,直到2047年,即所謂的「50年不變」;一如鄧小平所言,「馬照跑,舞照跳」。
97回歸後,香港積極融入中國改革發展的快車,不只扮演帶動大陸經濟的火車頭,也受益大陸推出的多項惠港措施,比如一帶一路倡議、粵港澳大灣區等措施,愈加奠定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的樞紐地位。
但不諱言,隨著陸港關係日趨緊密,所衍生的矛盾情結也在無形中加深。除了大批陸客赴港旅遊,衝擊香港社會民生各環節,陸資大舉進軍,間接加深香港年輕一代的相對剝奪感,種種不滿情緒的堆疊,最終讓部分港民將原因歸咎成陸港兩地的政治制度不同。
回歸22年爆發6次大抗爭
香港回歸22年爆發過6次大抗爭,包括2003年反對《香港基本法》第23條立法、2014年的占領中環運動(雨傘革命),以及目前尚未停歇的反送中運動等;每一次的大型示威行動,都在在地考驗香港民眾、港府及北京當局三方的耐心。占中運動源於港人爭取「真補選」,希望爭取行政長官的公民提名權,整個行動持續79天,雖然最終以警方強力清場收場,但期間還是受到各國矚目,也逐漸讓陸港矛盾檯面化。
而如今正在上演的反送中運動,從6月上旬爆發迄今,除了多場逾百萬港民上街頭遊行,人數創下回歸以來的新高,7月21當晚示威者更史無前例的衝擊中聯辦,以及後續接連發生全港大三罷(罷工、罷課及罷市)與癱瘓機場;示威者抗議行動不斷升級,既挑戰了一國兩制底線,更挑動著中國對香港主權管治的敏感神經。
「撤回」送中條例風波未息
面對民間5大訴求,港府一度採取強硬態度,寸土不讓,而就在運動即將屆滿百日前夕,香港特首林鄭月娥終於釋出善意,正式宣布「撤回」送中條例,希望藉此來平息民怨,但對另一關鍵訴求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林鄭並未同意。僅管多數示威者仍未打算收手,但眼見大陸國慶即將到來,該運動能否跨過「十一」時間點,引發不少關注。
而相對於香港動盪情勢,一水之隔的澳門則顯得相對平靜。歸功於博弈行業的發達,回歸至今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居民收入中位數等都有明顯的進步。而今年適逢澳門回歸20周年,此前賀一誠也順利當選為第5任特首。(記者/張語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