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後安倍時代的中日關係,北京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系教授劉江永最近認為,日本首相安倍保持在日美同盟的框架內適當調整和大陸的關係。安倍意圖通過自民黨新的總裁選舉,建立一個「沒有安倍的安倍內閣」,延續和貫徹安倍的基本路線和政策。
劉江永在接受中評社訪問時認為,安倍時代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從2006年到2007年的第一次執政,第二部分是從2012年底到2020年9月15日,總共是9年時間。客觀來看,在安倍執政的第一個階段,中日關係實現了從冷到溫的轉變。
不參拜靖國 破冰訪陸
在第一階段,安倍由於在2006年上任後沒有參拜靖國神社,而是迅速訪問大陸,實現破冰之旅,改變了小泉純一郎任內由於參拜靖國神社導致中日領導人交往不得不中斷的局面,這是一個重要的轉折。
在第二階段,就是安倍第二次執政,中日關係經歷由溫到涼的過程。安倍上任之前,日本野田佳彥內閣在釣魚台問題上嚴重損害了中日關係。這種情況持續到2014年,由於中方的努力,北京在舉行APEC會議時仍然邀請安倍訪華,雖然這一次安倍是在多邊場合和習近平主席接觸,沒有舉行正式會談,但雙方逐步把從多邊的接觸過渡到中日雙邊領導的交往,這個過程應該說又是一個新階段。
第三階段,中日關係經歷從冷回溫的過程,這個階段從2014年開始,一直持續到2019年6月,就是大阪20國集團峰會,中日關係逐步轉向正常發展的軌道。在這個階段中,兩國實現了李克強總理訪日和安倍訪華。如果沒有疫情的影響,習近平主席也應該在今年春天訪問日本。在這一階段,中日關係雖然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整體還是走上了正常發展的軌道。
組沒安倍的安倍內閣
但是從2020年以來,中日關係又進入了一個從溫到涼的新階段。劉江永說,這主要是和國際形勢,中美關係,日本處理中美關係惡化的局面,以及疫情的客觀影響等各種因素交織有關。劉江永研判,安倍在即將結束任期時,還和美國總統川普通電話表示要加強日美同盟關係,所以在他卸任之前,可以判斷不會對中日關係有更大貢獻。
他強調,安倍要在這時推選新的自民黨總裁,主要目的是在自己還有政治權利的時候,提前安排後安倍時代的政治格局,把主要競爭對手石破茂淘汰出局,使各方認同菅義偉,建立一個沒有安倍的安倍內閣,這樣延續和貫徹安倍的基本路線和政策。但劉江永也提到,明年9月還有大選和日本自民黨總裁選舉,這才是在後安倍時代關係到政治角逐以及新人產生的一個重要的選舉,石破茂仍然有希望。
在台灣問題上,民進黨政府認定安倍就是對台灣最親近的一個日本首相,這不是沒有根據的。安倍的弟弟岸信夫一直他的一個重要渠道,實際上安倍可以說是日本政界台灣幫中的一個重要代表人物。
中日結構性矛盾難解
但安倍也有另一面,就是他具有一定的政策平衡感和靈活性。劉江永認為,以安倍考慮中美日三邊關係為例指出,一方面,儘管他邀請習近平主席訪問日本,但實際上在日本國內並沒有形成這種氣氛;另一方面,他對日本內部則表示和習近平見面時該說的還要說。由此可以看到安倍的兩面性,在中美日關係當中,他的重心是日美同盟,保持在日美同盟的框架內和中國的關係適當調整。
實際上,從安倍內心和從日本內部高層對華態度來講,日本已經出現了一股在對華態度上往回拉的跡象,疫情不過是一個對日本來說最好的理由而已。即使習近平能夠按預定訪問日本,中日之間的結構性矛盾仍是難以解決的。日本以日美同盟為基軸,對中國進行遏制牽制也是不會改變的。
未來端視11月美國大選是川普連任或者是民主黨參選人拜登上任,這兩個結果都會深刻的影響中美關係以及未來中日關係的發展。
(記者/連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