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7月23日,2018年大陸在岸市場,人民幣債券違約總額達到333億元(人民幣,下同),整體違約金額已經遠超2016年同期,創歷史紀錄的301億元,彭博報導曾指稱,大陸「今年迎來了史上最大違約年」。
下半年恐面臨猛增
而這波違約潮,如今更有可能成為大陸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導火線。標普全球評級在日前發布的報告《債券結構特徵加劇中國企業違約風險》中稱,由於預計未來24個月內,大陸境內市場流動性仍會惡化、融資環境也將持續收緊,下半年大陸可能面臨「實際到期」債券猛增的局面。
報告中所謂的實際到期債券,也就是除原本到期債券外,包含回售條款,投資者可以在事先約定期間要求企業提前還款,具備行使回售權資格的債券。報告指出,在違約風險增加下,投資者不太願意持有高風險的企業和債務,回售的意願有可能增強。
而這些債券於今年的餘額總量,高達1兆元,比2017年同期的3130億元,增加223%。因此標普全球信評稱,假定所有可回售債券都在可行權首日行權,那麼今年境內信用債的實際到期金額,就有可能增加到5.3兆元,高於2017年的4.9兆元,有可能進一步加劇大陸境內信用市場的再融資風險,以及違約風險。
對民營單位影響大
中國金融40人論壇學者石磊也示警,與2016年發生大量企業債務違約的情況不同,當時因經濟成長明顯放緩,企業因淨利潤降低和營運成本增加,出現債務違約,而今年主要是受近年產業轉型升級中,有企業進行盲目的資本操作,頻繁變換本業經營,擴大資本支出,導致在近年大陸政策收緊等外部因素下,面臨違約風險。
此外在大陸嚴監管的背景下,標普認為,大陸的防風險行動,對民營單位影響很大,2018年新增違約中,幾乎都來自民營企業。另一方面,國企、銀行業與資本市場的聯繫更深,他們更容易到債券市場融資,或是到銀行貸款,導致低評級的企業債也在上升。
石磊也提醒,由於大陸棚戶區改造逐漸進入尾聲,但許多以此為生的城市建設投資公司仍相當依賴外部融資,若國開行、資產管理機構加快政策性縮表,將有引發系統性風險的可能。此外,以項目所屬資產預期收益為保證,發展出的ABS融資市場,以及離岸市場,均需進一步加強監管,以避免風險蔓延。
(記者陳政錄/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