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7・旺報-綜合報導

2020-07-17・旺報-綜合報導
物價吃掉收益 陸銀行理財變雞肋

資管新規打破剛性兌付 收益率又跑輸通膨

近期大陸市場上有幾十家銀行理財產品出現未實現虧損,個別產品在1個月內的年化收益率虧損超過4%,對一向穩健的銀行理財產品實屬罕見。再看到最近銀行理財產品的利率明顯下降至4%以內,即便物價雖因豬肉價格下跌而出現一定程度回落,但是前5月的CPI(消費者物價指數)指數依然高達4.1%,這也就意味,當前已經沒有銀行理財產品可以跑贏通膨。

據大陸《三聯生活周刊》指出,不僅是收益越來越低,隨著銀行理財產品打破剛性兌付,保本保收益也將成為歷史,將來甚至還要承擔損失本金的風險,銀行理財已經成為雞肋。

▲大陸市民在吉林長春市一家超市內選購蔬菜。 (新華社資料照片)
▲大陸市民在吉林長春市一家超市內選購蔬菜。
(新華社資料照片)

債市波動導致虧損

但除此之外,大陸民眾其實也沒有更好的選擇。當前收益相對較高的無風險理財產品只有大額存單和儲蓄式國債,但前者門檻較高,而後者額度太少,難以替代規模高達20多兆元(人民幣,下同)的銀行理財市場。而受眾很多的餘額寶,近期的年化收益率已經低於1年期存款利率。
回顧近期導致銀行理財出現虧損的直接導火線,來自於近期大陸債券市場出現下跌,很多銀行理財產品的資產配置中,債券類資產占據相當高比重,進而因債市波動導致部分銀行理財產品出現虧損。實際上,過去大陸債券市場波動一直就存在,為何這次就導致銀行理財出現了史無前例的虧損?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大陸官方從2018年4月發布《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業界稱為「資管新規」之後,核心內容就是明確資產管理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打破剛性兌付。

利率下行 收益跟著掉

但對於銀行而言,即使沒有資管新規的監管要求,自身其實也有強烈的要求,需儘快擺脫剛性兌付的包袱。觀察到6月17日大陸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要「推動金融系統全年向各類企業合理讓利1.5兆元」,這主要就是降低貸款利率,減輕企業成本。
對銀行而言,當貸款利率降低之後,銀行必須降低對存戶的存款利率,以此減輕本身的經營壓力。換句話說,一旦存款利率下降,市場上各種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都會隨之下降。

▲銀行工作人員指導客戶使用智慧櫃檯辦理理財業務。(新華社資料照片)
▲銀行工作人員指導客戶使用智慧櫃檯辦理理財業務。(新華社資料照片)

劃轉子公司 浮虧難免

隨著大陸各家理財子公司先後開業,對來自母行理財產品的承接也在加速,近日招商銀行、寧波銀行等將首批理財產品轉至理財子公司。業內人士分析,在這過程中,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化、開放式轉型在不斷加深,同時市價法估值加上底層資產波動,將讓理財收益出現浮虧(未實現虧損)的現象不可避免。
大陸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唐嘉偉認為,對銀行來說,當前理財產品加強投研能力與投資者溝通成為重中之重。他說銀行理財產品的淨值型轉型時日尚短,基金則早已較成熟,原來銀行理財購買者大部分為低風險偏好者,在銀行理財產品出現大部分虧損情況下,投資者是否轉向基金產品成為下步需關注方向。
近日在大陸中信銀行旗下「信銀理財」獲大陸銀保監會開業批覆,再看到之前已有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開業,包括6家國有大行、4家股份行和3家城商行。同時逐漸出現各家銀行理財產品的轉型趨勢,但挑戰自然也不少。
據《證券時報》引述融360大數據研究院理財分析師劉銀平指出,銀行資管部門營運時間較長,過去難免會積累一些壞帳,轉型過程一方面要杜絕將產品遷移到理財子公司,以達到隱匿不良資產的目的;另一方面,理財子公司完全獨立營運,也要確保不會將業務風險傳導至母行。
劉銀平認為,在過渡期時,母行資管部門還有這3方面主要任務。第一是加快理財產品向淨值化轉型及加強投資者教育;第二是轉型後符合資管新規的淨值型產品逐漸遷移至理財子公司;第三是消化不合規範的存量資產。

(記者/吳泓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