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0 陳冠宇

三中全會延遲召開 學者:中共高層決策模式改變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推遲至今年7月召開,政大國關中心助理研究員曾偉峯向本報分析,這顯示中共整體決策模式改變的「常態」;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闡明經濟決策,因此三中全會的延遲,更可能是為了配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的個人日程表,以及其對會議的要求所致。

三中全會大多聚焦於重大經濟方針,因此外界有分析認為,大陸經濟復甦不如預期,加上中共領導層未對經濟政策進行定調,會議因而延宕;甚至各種陰謀論不脛而走。

曾偉峯不認同陰謀論說法,他向本報分析,三中全會的延遲,顯示兩項重要因素,一是中共高層決策模式的改變,二是習近平個人偏好的影響變大。

曾偉峯觀察到,中共二十大之後,中共開會頻次很大程度上是配合習近平個人的日程表;習近平如果沒空或出訪,「某個會不開是很正常的」。他舉例,約一個月召開一次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在2023年5月習近平赴雄安新區考察之下就未召開,不過隨後6月的政治局會議即討論雄安新區,大陸國務院也接續開國常會討論該議題。

曾偉峯指出,在過去,相關會議的固定召開,有利於集體領導班子之間對於議題進行討論、醞釀,以及彼此角力、最後產出決策。如今中共內部的權力與決策過程以習近平為主,在由上至下的決策流程中,開會更像在制度上過個水。

也因此,曾偉峯認為,習近平若沒空開會,可能就會先擱置。甚至,在應該要開會時,領導層談一談就好,未必需要馬上召開這些制式會議處理。在此之下,未來相關會議可能多少會出現「趕進度」的狀況,例如開完三中全會馬上接著開四中全會等。

談及習近平日程(議程)中的優先順序,曾偉峯認為,第一仍是如何突破當前經濟困境、帶動經濟再起。第二是黨建工作,持續推動反腐,代表習近平還是不滿意當前的腐敗狀況及懶政怠政問題。接著,偶爾進入習近平視野裡的,就是排第三的對外關係、尤其是中美關係;其後才是軍事、兩岸、環保生態等議題。

你可能還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