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5・中時-綜合報導

2019-12-15・中時-綜合報導
原民16族家屋 齊聚文化園區

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拉阿魯哇族」傳統家屋竣工, 13日由部落耆老帶領族人祭祖祈福儀式。拉族的傳統家屋完成後,台灣原住民16族的家屋園區內全部都有了,成為最具體而微的原住民戶外博物館,讓遊客可以一次了解各族群建築文化。

拉阿魯哇族居住在高雄桃源區,目前人口僅400多人,和鄰居卡那卡那富族原本都被歸畫為「鄒族」,不過因為語言、文化、傳說、社會結構均不同,2014年2族都獨立正名,分別成為台灣原住民第15、16族。

拉阿魯哇族因人口太少,加上和布農族生活在一起,族人通用布農語,傳統語言文化流失嚴重;這次要建傳統家屋,由拉阿魯哇文教協進會承辦,特地到部落田調與當地領袖耆老展開討論,並希望藉此機會傳承興建傳統建築智慧、工法及祭儀給年輕人。

園區花了近1年時間前置作業,9月中開工,歷經1個多月工程後完工。原發中心主任曾智勇表示,感謝耆老謝垂耀、游仁貴提供歷史經驗記憶,在過程中也提供寶貴意見,同時監工工法是否符合傳統,終於完成消失許久的傳統家屋。

拉阿魯哇族的傳統家屋是以茅梗編成牆壁,茅草鋪成屋頂,外圍則以石塊圍成圍牆,抵禦動物或外敵的入侵。屋子中央有一根特別粗的主柱來支撐整棟建築,室內同時具有日常起居、廚房、臥室等功能。

 

(中國時報/潘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