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蔡政府稱台灣出現「天然獨」,但民調卻顯示泛中國人認同續增;同時,全台具政黨黨籍身分者不到6%,結果,公眾卻不斷為統獨、藍綠而撕裂,每到選舉便淪為政黨奪權工具,選後再埋怨政治拖垮台灣。如果你我都認為藍綠分不清,政黨惡鬥現象不該持續,那麼,就該透過無色覺醒,啟動新一波民主改革。
決策偏狹 民眾遭仇恨分裂
台灣約莫在319槍擊案後,藍綠陷入對立。10多年來,舉凡統獨、內政各類國政事件,多以政黨色彩二分法,欠缺理性思辨互不相讓,這不僅讓決策陷於偏狹,更讓失利者產生怨恨,仇恨螺旋持續擴張。
問題是,民眾是主動分裂,還是「被分裂」?答案恐是後者。以統獨立場來說,民調顯示,當兩岸交流增加,或考量和平因素,自認泛中國人比例就會增加,否定認同中國人比例則下降,即便年輕世代也如此。問題是,每當選舉將屆,在政客的激化下,這種務實理性立場總被放一邊,取而代之的是「藍統綠獨」的衝撞。
擺脫困境 跨出改變第一步
理想的民主雖應具備多元色彩,但從各國實務運作看,確實難避免走向兩極。但,面對民主轉型之痛,美國出現反建制派力量選出川普,法國擺脫左右派的馬克宏,儘管好壞暫難判斷,但至少跨出改變第一步;反觀台灣,難道還想繼續卡住不動,拒思脫困之道?
尤其,多數台灣人是無黨無派,怎甘願每次到選舉總被政治顏色牽著鼻子走;如果說走向藍或綠能迎來好結果,就算了,問題是台灣歷經一次又一次政治堅壁清野,到底我們生活是變得更好,還是更差?事實擺在眼前,別再欺騙自己明天會更好。
公眾覺醒 拒絕被藍綠綁架
無色覺醒,是公眾對政治困境感到不滿產生的「反省」力量,這不是反政黨,更不是反政府,而是從個人出發,反思自己是否應放下有色眼鏡,以中道理性檢驗政府與政客,拒絕再被藍綠綁架。
當這股力量成為主流,必然讓死水一灘的選舉出現不一樣的結果。而掌權者為避免被淘汰,必然會服膺民意,放下本位主義,以順應這股新政治潮流。
換言之,決定台灣能否出現無色政治的前提,在於公眾得先無色覺醒。當愈來愈多人對政治現況產生疑惑,並進一步做出改變,新一波民主改革就不遠了。
(中國時報/朱真楷)
愛台灣走中道 不應再被政黨綁架
台灣政治長期以來都被「藍綠」政黨綁架,但其實無論兩岸定位、國族認同、省籍情結,民眾看法都已超越「藍綠」狹隘立場,趨近中道,多數人非藍也非綠,就該擺脫政治顏色,回到「讓台灣人過好日子」立場,喚起無色力量覺醒。
根據民調,台灣選民中,具國民黨與民進黨黨員身分者僅6%,對94%的人而言,藍綠之分並不存在;再就統獨光譜而言,真正屬「極獨」與「極統」者,合計不過10%;至於過去慣以外省人與本省人做藍綠之分,但在國民黨與民進黨陣營中,省籍之分早已泯滅;在中國人與台灣人認同上,自認台灣人也可以是中國人,兩者間並無違背。
《天下》雜誌1月發布民調顯示,「台灣人認同度」比例創近5年新低,認為自己「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來到34.1%,創下歷年新高。
台灣競爭力論壇4月底發布「2018台灣民眾國族認同上半年調查」,65.8%泛認同自己是中國人,較去年平均64%增加1.8%,而否認自己是中國人則是30.1%,較去年平均31.8%下降1.7%。
若讓受訪者考量利益與和平因素,「泛中國人」認同較上述結果更高,達69.3%,而「否定認同中國人」則下降至22.3%,兩者間差距創調查以來最高,相差47%。
台灣競爭力論壇理事長龐建國表示,在這次調查中,在不做提示下,年齡層20歲至29歲回答自己「不是中國人」的比例達70.6%,年齡層中比例最高,顯見「去中國化 」教育對台灣年輕世代造成明顯影響,然在經提示後,態度最大變化也是年輕世代,年齡層20至29歲降至35.3%。
龐建國說,只要大陸能夠繼續成長發展,兩岸融合發展的力量會進一步發揮,「泛中國人認同」乃至於「中國人認同」傾向,可能還會擴大。
(中國時報/鄭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