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化後,「顏色政治」一直是台灣政治的主調,近年更趨尖銳,不但國家方向上區分藍綠,近年甚至在公共政策、人事安排上都屢屢出現重大爭議,只要循藍綠對抗的方向去理解,就可以找到原因。遠的不談,近日所有重大爭議,不論是斷交、拔管、年改、深澳電廠等,每一樁背後都與藍綠動員有關,但只要扯上藍綠,就只有一種結果:對抗與虛耗!對抗讓台灣分裂,虛耗讓台灣衰弱。
最近好幾個機構所發布的民調,都顯示民進黨政黨支持率創新低,蔡英文、賴清德個人聲望也下挫,重返執政不過兩年,民進黨幾乎賠光數年累積的聲望資產,愈來愈多中間選民開始背棄民進黨,而且看得出來,在可預見的未來,下挫的趨勢不會終止。
但一個值得重視的現象,民進黨聲望的下挫並沒有換來國民黨聲望的上揚。民眾對執政黨的失望,卻沒有出現對在野黨的期待,國民黨的政黨支持度與民進黨一樣,都在低檔盤旋,這與以往的民意趨勢很不一樣,過往那種政黨鐘擺、版圖互換的民意模式不能繼續套用在當前的政治判斷,更預示國民黨必須深自警惕,別再妄想藉民進黨的沉淪,坐等政治資源的收割。
這種詭異的民調趨勢說明了幾個值得注意的徵象。首先,多數民眾確實已經厭棄了藍綠惡鬥的二元政治,也逐漸跳脫了非藍即綠的慣性思維。其次,多數民眾已不再被政黨標籤綁架,施政表現好的,不問政黨都會給予支持,施政表現不佳的,哪怕你曾經被封為「神」,也照樣給予惡評。再者,新世代的選民正在崛起,他們沒有任何政黨或意識形態的包袱,也不再被歷史記憶綁架,他們固然不是「天然綠」,也未必是「天然藍」,別妄想可以輕易操弄他們。
最明顯的例子是穩坐台北市的柯文哲,2014年以「墨綠」自許,號稱「政治素人」,拒絕任何政黨標籤,竟能以簡單的「白色力量」訴求,在藍綠各據版圖的台北市異軍突起,高票當選。就任後不受意識形態羈絆,以「兩岸一家親」訴求延續滬台兩市「雙城論壇」,雖然引起獨派反彈,但年底選舉將屆,柯P以逸待勞,綠營卻為了要不要禮讓他而爭論不休,至今未能定案。民意所向,務實的民進黨最後恐怕不是再次禮讓,就是開放黨員參選。這就是政治現實,試問如果民進黨如有足堪匹敵的人選,還會禮讓嗎?
國民黨的處境類似,號召一堆所謂強棒參選,最後卻沒有人願意出馬,真正原因是不想當炮灰!值得思索的課題正在這裡,柯文哲究竟憑什麼,讓他衝到如今這樣高的聲望?有人說他世大運辦得成功,有人說他善用網軍。這些觀察都有道理,但最值得注意的還是柯P一路走來不受意識形態綁架,超越藍綠窠臼,讓他贏得跨黨派、跨世代、跨族群的支持,民進黨可是一路下重手,親綠網軍搭配綠營議員對他抹黑、抹紅,從未曾間斷,柯P的聲望卻越打越旺,越來越多人對他是否直取2020懷有想像。
這些林林總總的徵候,說明了台灣主流民意的風向正在改變,但藍綠政黨依舊沒有改變,依然凍結在昔日的框架裡內耗。民進黨還死守著藍綠對抗慣性處理轉型正義、拔管、年金等議題,多國斷交事件仍以刺激大陸、訴諸台灣悲情方式面對。看看朝鮮半島領袖人物所表現的智慧與彈性,民進黨官員卻只能務虛操作,民眾當然愈來愈不願意買帳。
國民黨更糟,民進黨執政偏離正軌,尤其在兩岸政策、能源政策上勢將造成嚴重而長期的傷害,負責任的在野黨本應提出論述、強力反對,在國會和輿論戰場發揮最大力量、產生最大制衡功能,盡可能降低政策錯誤付出的成本。但這兩年來,國民黨吳敦義主席深信「民進黨失敗就是國民黨成功」,拒絕領導,無所作為,讓國民黨陷入「無主席、無理念、無戰力」的困境。
民眾只能在兩個爛蘋果中選擇嗎?當然不是,主流民意早已厭倦藍綠惡鬥、拋棄顏色政治,民眾開始選擇「無色」,占大多數主流民意的「無色覺醒」才是台灣政治發展即將掀起的大趨勢、新浪潮!
(中國時報/主筆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