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吸收資訊、感應環境、建立認知、形塑價值過程中,大眾傳播媒體一直扮演關鍵角色,既是眼睛、耳朵,更是大腦。新聞媒體是社會的守望監督者,應公正客觀、平衡中立,這也是新聞傳播學的基本原理。但從最近退伍軍人抗議年金改革爆發警民流血衝突,到教育部公然違反大學自治法理、強勢「拔管」的現象,反映的卻是媒體角色功能的扭曲、人民不信任媒體的變貌。
台灣民主改革與發展的歷程上,新聞媒體曾是反映民意、資訊溝通的橋梁,也是突破禁忌、引導輿論的先鋒,與政府、民眾共同建立經濟繁榮、政治民主兩大「台灣奇蹟」。曾幾何時,現在的媒體環境雖然比以前更開放,媒體數目也比過去更多,可是媒體表現卻未必更優質進步,反而更不能受到民眾的信賴與尊重。
為何如此?原因很多,但藍綠惡鬥造成社會分裂對抗,朝野政黨為反對而反對,尤其媒體各分立場、過度批評的劣質表現,絕對難辭其咎。媒體或因商業需求,拚命吸收「同溫層」閱聽大眾相互取暖、打擊異己,或基於政治立場,配合特定政黨放話製造新聞輿論,結果究竟是政治影響媒體,還是媒體影響政治,變成因果難分,相互糾纏,整個台灣民意錯亂,對抗分裂,相互毀滅,一起陪葬。這些問題若不能釐清、改變,台灣內部與兩岸之間的誤解、對抗與衝突就會持續,無論對台灣或兩岸的中國人,都會是災難。顯然,媒體也需要「無色覺醒」。
媒體要超越藍綠「無色覺醒」,就要做到以是非超越立場、不受政黨意識形態綁架、不煽動激情的「媒體覺醒」。長久以來,不論是親藍或親綠媒體,透過立場鮮明、好惡分明的市場區隔,的確成功獲取了相當的商業利益,也成就了國、民兩黨輪替執政的結果。影響所及,其他不同黨派立場的媒體跟進效尤,最後媒體市場形成藍綠各據一方,涇渭分明。其中又以所屬的政論節目情況特別嚴重,所培養出的各路名嘴更是台灣媒體一絕,不但形成「名嘴治國」現象,長期激情渲染下,一個「理盲而濫情」的社會於焉誕生。
政論節目裡的名嘴除了語不驚人死不休、包山包海無所不談、爆料內幕無所不知之外,誇大渲染加上窮批猛罵,當然不在話下。舉例來說,最近大陸某退將發文大談如何輕易實現「武統」、某軍事觀察家聲稱兩個火箭炮連隊就可滅掉新竹基地;陸媒刊文後,台灣政論節目見獵心喜跟進評論,隨之立委質詢國防部官員,就這樣上演了一場鬧哄哄的武嚇「空戰」。這樣自己嚇自己,固然為收視率製造了話題,結果又是對誰有利呢?
又好比蔡政府先前的一例一休政策,親藍媒體把自己當成國民黨的平台,強烈批判,最後蔡政府決定髮夾彎,修改《勞基法》,結果藍媒還是從頭罵到底。核二廠1號機重啟的例子也一樣,既然蔡政府已經順應輿論轉彎了,藍媒還是死命地罵,這不是前後矛盾嗎?綠媒更是把自己當成民進黨的急先鋒,例如「拔管」事件,教育部屢次發文台大,要求說明各種「據報載」的質疑,特定綠媒和所屬節目名嘴總是適時出擊,火力節奏緊密配合,也難怪外界要質疑,這是綠媒、綠嘴和民進黨政府對特定議題、人物配合操作、火力串連的SOP。
事實上,網路時代新媒體多元化的大爆發,已經造成媒體生態的大變革,媒體的新聞倫理與社會責任也更難建立;無知或刻意散播的假資訊、錯消息,乃至誇大不實、偏激渲染的意見評論,變得流通更快、流量更多。這時候除了要求媒體本身要有更強的自制與自律外,民眾自己也應該有辨識資訊真偽的基本覺醒,不應人云亦云、胡亂起鬨,應該共同擔負起公民社會的理性責任。
政黨惡鬥造成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全面倒退,甚至影響到台灣的生存發展,媒體的推波助瀾有不可逃避的責任。「無色覺醒」已是社會底層的呼喚,我們自承過去做得不夠好,願意自省,拋開舊有的慣性思維和包袱,逐步改進,希望藉由我們自身的「媒體覺醒」帶動社會全面的「無色覺醒」。我們也呼籲所有媒體及媒體工作者回到原點,擺脫藍綠意識形態的桎梏,站在維護所有台灣人民利益的立場,實踐「無色覺醒」;更呼籲讀者、聽眾大力監督我們,共同催醒社會無色力量的擴散,讓台灣有更美好的明天。
(中國時報/主筆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