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5・中時-綜合報導

2021-04-25・中時-綜合報導
屏科大紀錄 東亞首筆黑鳶遷徙路線

證實台灣黑鳶多為留鳥 將進行血緣分析

 屏東科技大學鳥類生態研究室去年透過衛星追蹤器,追蹤黑鳶「小茄子」的遷徙路線,證實台灣黑鳶有候鳥族群,也紀錄了東亞第一筆黑鳶候鳥的遷徙資料。台灣黑鳶多為留鳥,分為南、北兩族群互不往來,研究室將進一步研究族群的DNA。

 小茄子是去年2月因老鼠藥中毒,在屏東一處茄子園被發現,送屏科大救治後,繫上衛星追蹤器後於4月底野放。之後小茄子創下多項紀錄,包括一天從屏東跨越中央山脈飛到宜蘭,幾天後出海飛到大陸山東,證實台灣黑鳶有候鳥族群。

 去年10月小茄子啟程南下,從山東南遷到廣東汕頭一帶度冬,並未到台灣,停留到今年4月再次啟程北返山東,這是東亞第一筆黑鳶候鳥的遷徙資料。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研究員林惠珊說,過去黑鳶候鳥遷徙只有歐洲到非洲,及俄羅斯到印度的紀錄。

 有趣的是,歐洲到非洲的黑鳶度冬地及繁殖地都選在相同地方,俄羅斯到印度的黑鳶則是度冬地相同、繁殖地不同。3歲大的小茄子去年未繁殖,今年尚不知是否會繁殖,因此東亞黑鳶度冬地、繁殖地的選擇仍待更多資料佐證。

 過去認為台灣黑鳶都是留鳥族群,分為南、北,是各自獨立、不相往來的兩個族群,中部則是「黑鳶結界」。林惠珊說,去年統計台灣黑鳶約840隻,南、北族群各半,中部仍無黑鳶定居主要是數量還不足,黑鳶生活空間仍夠不需要逸散到中部「討生活」。

 不過因南、北黑鳶沒有交流,研究室擔心族群數量太少,有近親繁殖造成基因弱化,因此從2013年開始蒐集黑鳶的血液樣本,近期將著手DNA研究計畫,針對南、北族群進行親緣分析,看是否需要人類介入,增加台灣黑鳶遺傳豐富性。

(中國時報/潘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