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27・中時-綜合報導

2020-02-27・中時-綜合報導
譯者駐村計畫 讓台灣文學走出去

台灣作家的作品,透過譯者的用心,得以呈現給更多國家的讀者面前,包括關首奇、白蓮娜和澤井律之等多位譯者,近日參與國立台灣文學館「譯者駐村計畫」,來台舉辦講座與工作坊,分享多年來閱讀、研究、翻譯台灣文學的心得。

來自法國的關首奇(Gwennael Gaffric)表示,他在法國讀中學時,學校老師會帶學生去看台灣新浪潮電影,像是侯孝賢《戲夢人生》,他帶著少年時代想了解世界的叛逆和對異文化的好奇心,就讀法國里昂大學中文系,也曾來台就讀清華大學中文系和台文所。

念博士班時,關首奇接觸吳明益的《睡眠的航線》,「其中談到生態、環境、歷史相關議題,因為太喜歡了,就忍不住想翻譯。」如今他是法國亞洲書庫出版社「台灣小說系列」總編輯,成為當代台灣文學進入法國的重要推手之一,已出版8本台灣文學作品。他翻譯的《天橋上的魔術師》,2018年獲得法國居美亞洲文學獎。

「寫一份研究報告,不如投入翻譯一本好作品!」捷克譯者白蓮娜(Pavlina Kramska)來淡江大學當交換學生時,接觸台灣自然書寫,「我聽了作家劉克襄的講座,也參加他的走讀行程,實際走過作家筆下的地點。」

白蓮娜在捷克成立麋鹿出版社,翻譯出版台灣作品,她表示,雖然古代也有陶淵明、王維等文人以自然為題材,但當代台灣的自然書寫,更著重探討自然與人的身體、社會環境之間的互相影響,多元角度的作品,也能讓捷克的讀者能以更豐富的視角認識台灣。

日本譯者澤井律之從歷史面觀察二戰後到戒嚴時期的台灣文學。他大學時接觸楊逵、呂赫若、鍾理和等日本殖民時期的台灣文學作品,也關注戒嚴時期的台灣文學,曾翻譯鍾肇政的《怒濤》、合作翻譯葉石濤的《台灣文學史綱》等書,反思當代日本文學研究者閱讀過去殖民地文學的視角。

澤井律之表示,台灣文學擁有自然環境、同志文化等多元議題,加上近年喜歡台灣美食、到台灣旅行的日本人愈來愈多,或許會有愈來愈多日本讀者願意閱讀台灣文學作品。

(中國時報/許文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