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行在清朝末年宜蘭地區的扶鸞文化,隨時代更迭而式微,3年前蘭陽博物館舉辦台灣扶鸞特展,讓德國籍漢學家朗宓榭大開眼界,經對方數次聯繫後,宜蘭市碧霞宮決定出借扶鸞儀式用的鸞筆在德國展出,盼能讓國際一窺兼具宗教、教育的扶鸞文化。
扶鸞儀式是運Y字型桃木和柳枝合成的鸞筆,由鸞生執筆揮動在鸞桌上寫字,以詩詞文章傳達神的指示。蘭陽博物館研究典藏組組長林正芳表示,扶鸞在宋朝時原本是文人的遊戲,還有用來測考試的命題。
林正芳指出,因為扶鸞是以文字為主要媒介,都是當時社會的上層階級參與,鸞堂在清朝時是上層社會的社團,日本時代後因為沒有科舉考試,鸞堂從上層社會的社團開始宗教化、寺廟化,宜蘭有鸞堂的寺廟不在少數,但還有在扶鸞只有三清宮。
蘭陽博物館館長陳碧琳表示,蘭博曾與寺廟、宮廟合作舉辦扶鸞特展,德國漢學家朗宓榭看到碧霞宮的鸞筆後,因德國紐倫堡將舉辦歐亞卜數、數術與神術展覽,鸞堂是結合占卜、講學,因此希望可出借鸞筆展出。昨宜蘭市碧霞宮經過嚴謹的鸞筆出宮參展儀式,請出有70、80年歷史的鸞筆,稍作展出後由文物託運公司裝箱運送到海關,將遠赴德國展出。碧霞宮主委陳宗林說,扶鸞如今確實比較沒落,但清末時在宜蘭發揮很大的功效;碧霞宮的鸞筆到德國紐倫堡參展,不僅可發揚台灣文化,也具有歷史意義。
(中國時報/李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