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7・中時-綜合報導

2022-01-17・中時-綜合報導
歌仔戲發源地 大樹公下傳唱七字調

新故鄉願景/弦樂和著歌謠 教忠教孝情節 廣為流傳

歌仔戲在台灣風靡一時,在電視播出時段,堪稱萬人空巷,迄今歌仔戲還是極具代表性的傳統表演藝術。早在約130年前,宜蘭縣員山鄉結頭份社區的茄苳樹下,弦樂和著隨性的歌謠,是歌仔戲最早的原型,漫步在這棵大樹公下,總讓人耳邊彷彿傳來七字調的餘音。

9成漳州移民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文系主任林茂賢表示,宜蘭縣志、台灣省通志記載,歌仔戲發源地在員山鄉結頭份的大樹公下,是唯一在台灣形成的傳統劇種;會在宜蘭孕育而生,與移民結構有關,宜蘭有93%漳州移民,宜蘭腔就是漳州腔。

林茂賢說,在大樹公下本來只唱漳州的歌仔,最後由歌變成演,從一開始的七字調,〈陳三五娘〉、〈山伯英台〉、〈呂蒙正〉、〈什細記〉等4大齣,進而融合其他劇種,從沒有劇服、在台下演出的落地掃,發展到登台演出,宜蘭也成為歌仔戲發源地。

與歌仔戲淵源甚深的結頭份,即是現今員山鄉的頭分村,結頭份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聰文說,「結」是宜蘭先民來開墾的單位,開墾後領導人「結首」所分到的領土,遂以「結頭份」為名;但1950年被去掉「結」字,後來頭份的「份」又被去掉人字旁,頭分村與結頭份在意義上已全然不同。

千年茄苳樹新生

2012年在社區民眾共識下,為保留先民開墾的意義,社區發展協會正名為「結頭份」,而社區中最醒目的地標,就是被稱作大樹公的茄苳樹;1987年亞力士颱風雖然吹斷茄苳樹,但千年樹齡的大樹公旁又生出側芽,長出了現今人們看到的茄苳樹。

陳聰文說,歌仔戲能在台灣流行,主要是語言的關係,演出時還可以臨場發揮。40年前歌仔戲搬上電視螢幕後,更加廣為流傳,當時民情、生活條件艱辛,歌仔戲的悲情、教忠教孝的情節,總能打動人心。

他說,這處歌仔戲起源之地不但影響了宜蘭、台灣,也讓結頭份人的血液,多出其他地區所沒有的旋律;結頭份社區成立了「滾歌仔團」,村民集結後就可隨口唱和,以保留、傳承在地的文化特色。

廢棄老竹再利用

但結頭份社區畢竟是典型的農村社區,多數年輕人都在外地工作,留在村落者大多為老人、小孩,長期以來都是隔代教養,直到近5、6年來,才慢慢有年輕人自己帶小孩;也因留在結頭份的長者愈來愈多,在勞動力不足的情況下,社區內常見荒廢閒置的田園。

陳聰文說,社區除了重視文化傳承的工作之外,面對人口老化問題,社區裡一直在推廣長者關懷據點、療癒園區,讓長者可以走出門,體驗種菜、種花,以及手工藝品製作等樂趣。

他指出,結頭份是麻竹筍的主要產地,每年10月後砍伐的老竹放在原地任由腐壞,社區民眾很重視生態環境保育,遂將廢棄的老竹破碎後混入廚餘製作堆肥,透過簡單的循環經濟,讓原本的廢棄物可以再利用,既能減少碳排放,也能避免環境髒亂,更成為地方特色之一。

(中國時報/李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