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1・中時-綜合報導

2022-06-01・中時-綜合報導
澎湖獨有 攝影師找到23畚箕井

張全長期田野調查 盼配合觀光景點 推廣保存在地傳統文化資產

在澎湖離島,有井有水就代表了聚落的形成,因海島無高山攔截水氣,長年氣候炎熱雨量稀少,澎湖今年幾場罕見的大雨,讓島上的幾座水庫都滿水位,連鄉下田間的傳統「畚箕井」水位都大幅上升,76歲的攝影師張全近幾年投入研究畚箕井,希望能讓這份珍貴的文化資產受到大家的重視。

 全台灣只有澎湖有「畚箕井」,長期投入田野調查的張全表示,目前他已經找到23座的畚箕井,尤其湖西鄉的密度最高,未來如能配合摩西分海、南寮經典小鎮、林投隘門沙灘等觀光景點,必能彰顯澎湖先民文化特色,政府也可規畫網紅來打卡的活動炒熱點。

 張全說明,澎湖的畚箕井一般位於地勢較低、水位較高的農田上,畚箕井的形狀呈現上寬下窄,為方便農民舀取井水灌溉還會設置階梯,由於狀似畚箕,因而稱之為「畚箕井」。他發現目前在湖西、湖東、南寮、大城北、隘門地勢低漥的農地,保存很多這種傳統的畚箕井,除方便農民儲水灌溉之外,也是澎湖先民保有的文化資產特色。

 根據澎湖知識平台記載,畚箕井也稱「匏巇井」、「梯井」或「缺嘴井」。畚箕井比較淺,砌有緩梯,農民可以用扁擔肩挑水桶,側身循梯下井,裝滿2桶水再轉身挑上來澆菜。經查澎湖湖西鄉畚箕井最多,約有90口左右,馬公市郊有60幾口,西嶼鄉也有幾口。

 喜愛攝影的張全說,5年前他到大陸旅遊中風,那時緊急送回台灣就醫撿回一命,雖然現在手腳不是太方便,但是他去年開始,每天自己到各村里找「井」,以個人的力量辛苦找出23口,有些荒廢的畚箕井長滿雜草,他還拿起鐮刀鋤頭,將附近環境打掃整理乾淨,也獲得了大家的尊敬。

 張全強調,對澎湖人而言,鑿一口井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不用說因為不同的功能需求,演變出許多造型的井,無論是赤崁井中井、老街或鼎灣的四眼井、山水或東石的畚箕井、菓葉的轆轤井,這些用咾咕石堆砌的歷史古井,消失的速度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快,希望有關單位能重視這文化資產,想辦法導入觀光與文化保存的思維,讓「畚箕井」的價值重現。

(中國時報/張茂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