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3・中時-綜合報導

2022-07-23・中時-綜合報導
興大自然史博物館 4米鱷魚皮吸睛

經3年籌備昨開幕 上千件珍稀動植物標本首次曝光

 

歷經3年籌備,國立中興大學的自然史博物館22日開幕,上千件世界級大型動植物標本首次曝光,包括恐龍胚胎化石、亞洲象「馬蘭」的象鼻、帶有人類基因的實驗山羊標本等。校方表示,博物館是校方累積多年教學與研究的珍貴資源,呈現動植物多樣性,推廣生態教育與保育觀念。

興大自然史博物館開幕,現場展示2億年前的恐龍胚胎化石、長逾4公尺的馬來長吻鱷魚皮,台灣第2大的大王魷魚、「馬蘭」象鼻剖面等,陳列動植物學系60多年來的標本蒐藏,相當珍貴,讓人近距離一睹真面貌。

興大生命科學院長陳全木表示,約2億多年前的祿豐龍胚胎化石,是興大榮譽教授黃大一與國外團隊到大陸雲南山區發現,經送德、美2國做學術研究,首度在中興大學自然史博物館展出,探究恐龍胚胎演變過程。

興大生科系老師鄭任鈞則協助亞洲象馬蘭鼻子展品與分布於台灣各地的蜘蛛標本製作,老師莊銘豐與特生中心合作,展示台灣特有種的鳥類標本,老師何瓊紋製作台灣第2大的大王魷魚浸製標本,老師許秋容提供花卉跟藤蔓的標本,這些都讓博物館更有生命力。

興大全球變遷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施習德說,自然史博物館內擁有動植物的完整標本,並設有「博物館與生物多樣性」課程,解說訓練方面則與科博館科教組合作,由專業解說員示範,學生進行模擬解說,未來可擔任博物館的解說導覽人員。

校方指出,自然史博物館對外開放時間為周一到周五上午9點到下午4點,採預約制;上千件館藏輪流展出,每次展約百件珍藏品,都是生科系師生所蒐集的動植物標本,及校友、民間標本師所捐贈。

 

(中國時報/張妍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