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行走」作為起式,以「夾縫」隱喻當代舉步維艱的生存狀態,並希冀以「在夾縫中行走」探索可能的解決之道。台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邀集1960年代以降28組國際及台灣的藝術家,以創作為生活與人生尋路。
《在夾縫中行走》由策展人張芳薇策畫,選北美館重要館藏品展出,以盧奇歐.封塔納60年代的作品《空間概念》破題,畫開畫布的兩道線將二度空間的平面繪畫具體化為三度空間,開啟觀者對於「之間」的想像。同時邀請文化研究學者李立鈞以圖像理論、文化史與哲學視角,發展一系列圖文來回應展題,將觀看與閱讀融合成整體展覽體驗。
此展也邀請國際上重要卻鮮少來台展出的作品,如奧馬.菲斯特於2012年第13屆卡塞爾文件展之作品《連續性》,以超現實、虛構的敘述,闡述戰爭記憶所帶來的噩夢及痛苦,同時回應面對戰爭之間的心境;珍妮.安東尼2002年的錄像作品《觸碰》,隨著藝術家在鋼索上走動,不時觸碰遠方地平線,想像著行走在目光所及且難以到達之處。
台灣跨世代的作品,則包括旅居日本數十載的何德來在《五十五首歌》中,將自身歷程寫成五十五首短歌(和歌),再以特殊的構圖引歌入畫,繪寫為一幅探討文字與繪畫關係的敘事畫;「東方畫會」成員之一的陳昭宏則展出數件用色鮮明的作品貫穿整個展覽,融合當代寫實的筆法與東方餘白似的構圖,描繪行走、對話與互動等主題所隱含的「之間」概念。
展期間也將安排多場互動式的演出,劉玗的《Field》,借助體感引導者來帶領觀眾在場域中進行感受性療程;倪灝實驗性作品《結構研究I》,以管狀的複雜裝置與音樂表演呈現科技體制與生活的矛盾。
(中國時報/李怡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