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24・中時-綜合報導

2019-04-24・中時-綜合報導
部落公投 決定「博屋瑪」校名

達觀國小於2016年8月改制原住民族實驗國小,並更名「博屋瑪」,時任台中市長的林佳龍(右五)出席揭牌儀式。(王文吉攝)
達觀國小於2016年8月改制原住民族實驗國小,並更名「博屋瑪」,時任台中市長的林佳龍(右五)出席揭牌儀式。(王文吉攝)

位於台中市和平區達觀部落的博屋瑪國小,為全國第1所原住民族實驗小學,校名是在改制前透過部落公投方式選出。校長比令亞布解釋,「P’uma博屋瑪」為早期泰雅族人慣用族語,包括生火、接火、安撫幼兒等動作都稱「博屋瑪」,具有興旺、傳承及養育等意涵。

博屋瑪國小前身為1949年創立的自由國小分校,1965年改名達觀國小。2013年比令亞布接任校長,為發展原住民學生與生俱來的天賦,著手推動以泰雅文化為基礎的教育,2016年8月改制原住民族實驗國小,並更名「博屋瑪」。

「博屋瑪」經全校師生、族人及網路投票選出,過程實現原住民自治精神。比令亞布表示,當初票選校名有3個選項,分別是「P’uma博屋瑪」代表興旺、傳承及養育;「Khu葛護」代表部落穀倉;「Penuh北努乎」意指大安溪流域,最後「P’uma」獲得65%壓倒性票數。

比令亞布解釋,「P’uma博屋瑪」是早期泰雅族人慣用族語,當爐火快要熄滅時,長輩會跟孩子說P’uma cikay,意思是「把火用旺一點」。族人煙斗的煙快熄了,也會其他人說P’uma cikay,意思是「把火傳給我一下」。

比令亞布接著說,泰雅媽媽在哺育嬰兒的動作也稱為P’uma,有「養育」意思,新校名涵義相當深厚,十分符合民族實驗小學的精神。

博屋瑪國小95%學生為泰雅族,教師也有70%是原住民籍,該校課程由教師與地方耆老、工藝師及家長合作研發,包括泰雅文學、社會組織、精神文化、生態智慧、生活技能、部落史地、藝術樂舞等。目前上午維持國語、英語、數學等基本學科,下午都是泰雅族的課程。

(中國時報/王文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