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25・中時-綜合報導

2019-03-25・中時-綜合報導
攀岩闢路狩獵……大武部落道亦有道

傳統工藝手作步道 魯凱族人珍惜生態與自然共存

遠方山腰宏亮聲響劃破天際,那是屏東縣霧台鄉大武部落魯凱族獵人顏明德示範如何向族人報信,圍在他身旁的手作步道志工們好奇地發問「打到山豬是怎麼喊?」、「獵人會不會獵到小山豬?」顏明德耐心地一一回答,強調魯凱獵人只打公豬,不打母豬和小豬「我們才不會去欺負弱小!」他自信驕傲地述著說傳統狩獵的原則和規矩。

在通往舊大武的獵人古道上,手作步道志工們小心翼翼地踩著腳步,手拉著繩索或是扶著岩壁,驚險地通過大崩壁。(劉宗龍攝)
在通往舊大武的獵人古道上,手作步道志工們小心翼翼地踩著腳步,手拉著繩索或是扶著岩壁,驚險地通過大崩壁。(劉宗龍攝)

在另一頭,身兼部落工匠及獵人雙重身分的包立志、杜敏雄等人,繼續引領著千里步道的講師及志工們走在大武部落通往舊大武的古道上,走在古老的獵徑上,包立志一邊拿著鐮刀清出路徑,一邊指著眼前的花草,解說著這花中有水分可以解渴,那又是甚麼葉子可以食用,在獵人們如數家珍解說下,揹著鋤頭、十字鎬和榔頭等沉重施作工具的志工們,忘卻了壓在身上的重量,不一會兒功夫,就抵達了手作步道的工區。

分組施作前,手作步道協會副執行長徐銘謙提醒大家,「手作步道」最重要的原則,就是降低步道對生態環境與歷史空間的擾動,就地取材達成步道的永續性及與環境融合的整體性。部落工匠、助教、資深志工及新手志工們在工區裡,不斷反覆著腦力激盪,一層層石階、一個個邊坡砌石駁坎慢慢地出現在舖面維護過的獵道上。收工前,大家開心地坐在集眾人之力完成的石階旁拍照合影,為參與大武獵人古道工作假期留下最美好的見證與回憶。

長期在部落蹲點的屏科大社區林業研究室學生林軒宇(左)及黃奎象(中),利用繩袋搬運石塊,為修築步道盡一份力。(劉宗龍攝)
長期在部落蹲點的屏科大社區林業研究室學生林軒宇(左)及黃奎象(中),利用繩袋搬運石塊,為修築步道盡一份力。(劉宗龍攝)

在三天工作假期中,志工們了解到大武部落傳統歷史文化,看到了古道上多樣的生態資源,更感受到部落族人從莫拉克風災重創中,重新站起來的那股勇氣及旺盛生命力,就是這種種的元素,促成了千里步道協會與屏科大森林系的社區林業研究社攜手合作,連著2年舉辦了5個梯次的大武獵人古道工作假期,吸引了100多位來自全台各地及香港的志工熱血投入,雖然,手作修復古道往前推進的距離不長,但卻結合了部落深度生態旅遊及工作假期;期盼在未來的日子裡,能有更多志工們來到大武部落,欣賞這裡的原始之美,並在身懷傳統工藝智慧的工匠帶領下,繼續用手作古法重現古獵道的原有風貌。

(中國時報/劉宗龍)

更多精彩FUN映室….

斷臂命理師 太極轉人生

追風、追日、追夢想 越野賽車挑戰無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