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與環境持續受到重視,《巴黎協定》中的碳中和成為各國共同努力的方向。行政院去年公布的2050淨零轉型之目標及戰略,提出2030年國家自定貢獻(NDC)減排目標為24%,並且期望在2050年達成。配合全球共識臺灣可將「沙產業」成為實現2050年碳中和目標的關鍵策略。
臺中惠來扶輪社為此,邀請綠色農工科技聯盟(GAITA)召集人,同時也是前農試所果樹研究室主持人的施昭彰(Morgen)博士針對「確保2050年前達成碳中和的全球產業發展策略與戰術」議題,於9月20日在臺中市林酒店進行演講。施昭彰是德國漢諾威大學園藝學博士,曾獲第37屆傑出農業專家的殊榮。
「沙產業」是利用沙漠化土地資源和能源,透過知識密集型的經濟和科研活動,提升光合作用轉化效率為目的的產業。它不同於傳統和現代農業,以現代化科技技術和人工控制環境為特點,以生態和經濟效益互利為基本原則。
施博士指出,「沙產業」面向十分廣泛,舉凡沙產業、林產業、草產業及農產,甚至是水產業,都是「沙產業」涵蓋的範圍。例如,發展果產業,能帶動其他產業偕同發展。它以碳中和為目標,通過發展果樹、林木、草地等產業,甚至包括水產業,實現產業間的共同發展。在發展中,果產業作為誘因和動機,其他產業則附帶和加成,同時推動可持續發展。
施博士進一步表示,優越的風水光熱條件和當地供銷的優勢使得荒漠區域成為永續維持的理想之地。透過跨域合作,農業、工業、商業與服務業在荒漠地區共生共存,實現全球荒漠地區持續發展。「沙產業」的發展還包括光電板產業、地下植物工廠和地下水產養殖等領域,為荒漠地區帶來新經濟機遇。
施博士表示,產業4.0科技的引領下,全球迎來第六波綠色產業革命,有機會實現國土與農村的再造。通過引入先進的自動調控系統,將在荒漠地區也能實現高效栽培,為植物提供理想的生育環境。
惠來扶輪社社長陳俊雄(House)表示,扶輪社的七大焦點領域中,第七項便是「支持環境保護」,與今日施教授演講內容可說是不謀而合。由施教授精采的論述,相信能讓社員對於ESG與企業永續經營有更深一層的了解,為社會提供經濟永續發展的目標。
(中國時報/李瑞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