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7・旺報-綜合報導

2022-05-07・旺報-綜合報導
大時代中的小時代心態 造就躺平族

名家觀點/許紀霖

 

許紀霖為華東師範大學特聘教授。近年主要從事二十世紀的中國思想史和知識分子研究以及上海的城市文化研究。2004年入選《南方人物周刊》評出的中國當代「公共知識分子50人」。

「躺平族」近年來在中國社會掀起巨大討論。「躺平族」如何定義,甚至是否存在或許見仁見智,但「躺平」心理與時代氛圍,卻很少被正視。許紀霖接受大陸《社會創新家》雜誌專訪時認為,躺平族反映的是一種大時代裡的小時代心態,是一種「錯位」的心態,是一種防禦性思考,甚至只是「身躺心不平」;當今中國是一個萬花筒,每個人身處大時代,卻又不得不以小時代的方式活著。

他指出,上世紀90年代一直到前幾年,算是一個小時代。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人們悶聲大發財,更關心個人的命運,關心個人如何向上流動。而近幾年,自中美貿易戰以來,整個世界,特別是中國,進入一個高度不確定的階段,迫使民眾重新回到一個大時代。他直言,在這個大時代,很多人陷入迷茫,不知道未來會怎麼樣。過去對國家命運、個人命運的確定感,對只要努力學習、工作、賺錢就會變好的篤定全然消失。

許紀霖認為,當下的人們雖身臨大時代,但還是還秉持一種小時代的心態,導致一種錯位。這些年局勢變化使得人們有種強烈的不安全感。過去幾年,因為有某種確定性,很多人願意創業,冒風險。如今,大家選擇確保人生的底線,所以大多年輕人想找一個公務員或更穩定的工作。

許紀霖稱,這是一種防禦性的思考,過的不是一種積極的人生,而是防禦性的人生。在一個不確定的時代,「苟全性命於亂世」,大家做這種防禦性選擇,對個人而言都是理性的。真正要反思的是:每個人都做出對自己而言最理性的選擇,結果卻是社會上不再有人願意去創業、創新、冒風險。為什麼每個個人的理性選擇,最終加起來卻形成一個整體的不理性?

許紀霖認為,面對這種心態,最好的做法是設身處地,從具體的空間中理解對方做出的選擇,要以「他者」的心情、將他者置於他獨特的環境下,去想像什麼是更好的選擇。不必自以為是,以自我代替「他者」,強人所難。

他更直言,最近「躺平」成為一個非常流行的詞和人生姿態。許多躺平者,其實是「身躺心不平」,內心充滿怨恨,仇富、仇菁英。仇恨這兩類對象,是不用付代價的,甚至受到鼓勵。但菁英被仇恨,不在於菁英享受特權,而是他們在享受特權的同時,沒有擔當公共責任,為社會提供公共產品。

 

(旺報/陳柏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