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8・旺報-專家觀點

2020-09-18・旺報-專家觀點
5個小技巧 培養孩子問題解決能力

「每次都是這樣,看到新奇的玩具他就想玩,買給他玩不到一下子,他就告訴我他不玩了。」

「上一秒,他對我們正在玩的活動表現非常興奮,但下一秒,他就嚴肅地看著我說:不好玩,我不玩了。」

相信一定很多爸媽還有老師在與孩子相處時都會遇到上述的狀況,也通常會把問題指向孩子「不認真」、「沒有耐心」,有些家長可能會用「不要放棄」、「你可以的」這些話作為鼓勵試著改善,但結果卻事與願違。

理解孩子永遠都是幫助孩子的第一步

孩子遇到新的事物總是容易放棄,很可能是在「問題解決能力」上出了問題。早在嬰幼兒時期,透過用自己的手去找尋食物、玩聲光玩具就已經開始發展這項能力。

問題解決能力各年齡發展表現。

著名的心理學家Piaget和E.J.Gibson說:「孩子們被好奇心和探索的需要所驅使。」

Photo by Jordan Whitt on Unsplash

孩子需要學會自己解決問題,而「問題解決能力」是從很多孩子發展之中層層堆疊出來的綜合表現。與成人有明確目標的訓練相比,有趣的探索性學習會讓孩子更有創造力並且靈活的使用自己身邊的資源。下面小朱老師提供培養孩子「問題解決能力」的5個技巧,跟爸媽們分享:

1. 正確的玩具選擇

在嬰幼兒(0–2歲)階段給他們玩多樣化的操作型玩具。操作型玩具包括按了按鈕會有反應、可以旋轉、可以組合拆裝的任何玩具,都能促進孩子精細動作技巧。當孩子操作的次數愈多,將來越能在腦中想像自己的動作與行為會有哪些後果,也就強化了孩子的「問題解決能力」。

2. 給孩子思考的空間

常看到有的家長因為沒耐心等待孩子完成某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就直接告訴孩子答案,甚至直接動手完成孩子手上的事情。孩子的主動思考以及實驗是非常重要的,像是學習數學一樣,我們不能期待孩子從沒思考過就能算出答案。在遭遇問題時,我們可以像是一同發現問題的方式引導孩子思考,像是「球卡住了,我們該怎麼辦呢?」

3. 提示的藝術

當已經給孩子適當的時間思考時,孩子依然因為經驗或能力不足而一片空白,引導者便可以考慮出手協助。這邊要強調的是「重在引導,而非解答」。

  • 口頭提示:學者Metevier等人(2006, 2007年)的研究中表示,口頭提示能明顯為孩子帶來幫助。這裡的提示像是當孩子還不知該如何在紙上畫出完美的直線時,我們能夠拿著尺告訴他「可以考慮試試看這個」,之後讓孩子自己操作完成。
  • 視覺引導【示範】:Joh等人(2010年)的研究中看到3歲兒童可以透過視覺圖像,促進問題解決的表現,並且他們能夠按照說明進行操作。對於操作能力與經驗較少的孩子,建議給於直接的視覺引導,也就是示範,人類幾乎所有的學習都是從「模仿」開始,示範就是讓孩子能夠模仿,為孩子打造更豐富的經驗資料庫。
  • 視覺引導【圖像】:對於操作能力與經驗都具備的孩子,我們可以透過視覺引導【圖像】,做到單純的提醒,舉個例子,有個需要封箱的紙箱,在沒有膠帶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只給一條繩子然後要求孩子試試看。如此一來,孩子練習的是審視自己腦中資料庫,有效率地找出有用的資訊。

4. 讓孩子成為老師

把自己化身成孩子的學生,告訴孩子自己也不會,需要他的幫助。讓孩子更願意開放思考不同的可能性。「這個新的樂高玩具,我也不知道要怎麼玩,你能教教我嗎?」。就算孩子不太會,也可以這樣說「我看到圖片上有寫1、2、3耶,這是什麼意思?」引導者的身分給孩子不同的角色體驗,也有更多發揮的空間。

5. 不要害怕孩子失敗

孩子用好奇心探索世界,爸媽們必須知道,某些不完美對他們來說不是錯誤,都只是在理解的過程。如果在孩子的成長環境中,孩子看到爸爸、媽媽或者老師總是緊張的想避免孩子失敗,這種情緒其實孩子是會感受的到,也會讓孩子有更大的壓力。過度關注失敗,會使孩子對「嘗試」產生反感。一但次數增加,甚至會產生逃避、抗拒,一但習慣後就會成為一個容易放棄的孩子。

因此,引導者的態度重點是孩子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沒有獲得,而不是結果的成敗。

 

(本文由朱老師的共融樂園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爸媽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