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20・中時-綜合報導

2019-07-20・中時-綜合報導
潛水愛好者 為軟絲蓋產房

復育有成 龍洞灣現生機

台灣海洋生態遭到破壞已久,潛水客常感慨「魚怎麼那麼少?」有一群潛水同好便在鼻頭角附近龍洞灣海底,為軟絲仔(又名軟翅仔)蓋起「產房」。現年61歲的「軟絲爺爺」莊連忠說,每次潛下去都可看到5、60條成年軟絲在水中悠游,不乏體型1尺以上的大傢伙。

莊連忠回憶,東北角盛產軟絲,小時候常吃,近年因海水酸化、海洋垃圾增加及過度捕撈,數量大減。後來他與幾位同好開始做復育,大約已1、20年,最近5、6年選擇在自然條件理想的龍洞灣建造「產房」,吸引屬於迴游魚類的軟絲重新回到灣內。

軟絲原本在珊瑚或礁石上產卵,經過不斷試驗,莊連忠發現桂竹、棕櫚葉是合適的替代品;尤其桂竹長得像柳珊瑚,竹子綁在一起又有隱蔽效果,最能吸引軟絲附著並產卵。

莊連忠說,大家先到山上砍伐桂竹,運到海邊把竹子綁在一起,每綑約5、6支,再潛入水中把竹子與海底基座相連結;並在「產房」周圍加裝浮筒,使竹叢呈漂浮狀態,以吸引軟絲靠近。目前龍洞灣內有3座產房,最大的有30公尺長,他們時常潛下去巡視,並隨時補充桂竹、棕櫚枝的數量。

日前丹娜絲颱風來襲,莊連忠立刻下海把浮筒的空氣排掉,把產房固定在海底,以免被海流捲走,颱風過後再復原。他說,龍洞灣水深約20公尺,又有海流,最大的考驗就是潛水技術。好在他年輕時是海軍爆破隊教官,退伍後陸續訓練出一批批後進,一起為生態保育努力。

中華潛水訓練協會理事長周啟偉表示,他們都是來自各行各業的潛水愛好者,經常在東北角活動,因此覺得必須為環境做一些事,於是由他發起成立協會,目前已有7、80位會員,大家都以生態保育尖兵自我期許。

(中國時報/廖德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