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26・中時-綜合報導

2019-07-26・中時-綜合報導
故宮《龍藏經》 走進互動劇場

為了讓博物館典藏文物更親民,從傳統的手作到數位科技,都運用在介紹文物上。國立故宮博物院知名館藏《清康熙內府泥金寫本藏文龍藏經》(下稱《龍藏經》)與國立歷史博物館所藏古幣及古代招財物件,近日均華麗轉身,透過互動走近民眾。

台北故宮的「龍藏經:浮影幻化沉浸式互動劇場」今年榮獲第52屆美國休士頓獨立製片與國際影片影展「高清新科技類」金獎,以及由國際博物館協會國際影視新科技委員會舉辦之「國際視聽多媒體傳承節」展覽互動裝置藝術類獎項,結合大型光雕投影、體感互動科技、AR擴增實境技術,揭開《龍藏經》的神祕面紗。

清康熙朝《泥金寫本藏文龍藏經》是世上年代最久遠,保存最完整的宮廷手抄本《大藏經》,是康熙奉祖母孝莊太皇太后之命由皇家修造,以藏文泥金書寫,上下護經板彩繪756尊諸佛造像,並飾以各式珠寶和黃、紅、綠、藍、白五色絲織經的保護,就宗教和藝術而言都深具價值。

故宮的《龍藏經》浮影幻化互動裝置,觀眾進入後有三階段體驗,從金色粒子在簾幕上凝聚,到經文、八吉祥飛祥,再到諸聖尊顯像。裝置內並以蒲團意象的座椅,強化沉澱靜心的效果,民眾坐在蒲團座椅上後,地面會出現經文、八吉祥的動畫;另以擴增實境的方式,讓《龍藏經》的諸神造像及六字大明咒,帶給觀眾吉祥祝福。近期此裝置在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展出至10月6日。

史博館近期推出以館藏貨幣為主題的《孔方兄與他的朋友們》特展,並透過圖像授權,推動典藏數位圖像應用與轉化,如邀請插畫家手繪三腳蟾蜍、財神爺、金錢虎等,並推出「三腳蟾蜍錢包工作坊」,手作的同時也認識「劉海戲金蟾,一步一吐錢」的傳說。

也因為蟾蜍的閩南語為「螿蜍」,與「招財」諧音,自80年代開始,台灣社會開始流行在家中擺放三腳蟾蜍以利財運,而史博館館藏中亦有明代陶塑三足蟾蜍形油燈具,以及青玉三足蟾,均可見今日習俗的古早傳承脈絡。

(中國時報/李怡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