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近2年大力扶植郵輪旅遊,讓台灣躍居亞洲第2大郵輪市場,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邊境封鎖,業者推出跳島與環島郵輪,也為市場創造新話題。不過,推動郵輪旅遊並非易事,國內每年搭乘郵輪的人次僅37萬,學者直言,港口停靠、陸地接駁等硬體設備不是大問題,反而是如何改變國人看待郵輪的思維,才是重點。業界人士則認為,國內要培訓出自己的郵輪人才,才能把餅做大。
旅客認知 學者稱有待提升
星夢郵輪探索夢號自7月推出跳島郵輪,並視情況調整航程,例如國慶日開到台南海上欣賞國慶煙火秀,或改為環島行程,推出至今獲得旅客正面評價。但旅行業也擔憂,未來疫情趨緩、邊境解封後,國內線郵輪將失去消費者青睞,風潮恐是曇花一現。
高餐大觀光遊究所教授劉喜臨表示,台灣的郵輪產業放眼全球與亞太地區都不算差,問題是內需市場小,造就的客人不多。再來是國內民眾對郵輪的概念還不是很清晰,例如國外的郵輪旅遊,郵輪本身就是一種商品,強調的是船上有什麼設施,而亞太地區消費者是把郵輪兼做交通工具,船停到哪裡才是選擇重點。
目標旅次 應以外國人為主
劉喜臨認為,台灣的市場當然有潛力,但對郵輪認知度有待提升。舉例來說,很多人覺得為何到了還要搭船進港、為何不能直接上岸、為何還要等1小時接駁等,但歐美旅客是在享受郵輪,或許悠閒吃完早餐才參加當地旅遊,想下船才下船,台灣旅客則把焦點放在「船到哪裡去了」,業者和旅客的思維都要調整。
劉指出,台灣是亞洲郵輪第2大市場,但每年服務人次才100萬左右,實際搭乘是37萬多人次,市場當然還有很大的操作空間。他分析,國內線的跳島或環島郵輪,未來會是以國外旅客為主,吸引力更強。
培訓人才 台應加緊腳步
台灣郵輪產業發展協會祕書長許堂修也認為,港區硬體不是大問題,政府不必急著去投資,反倒是服務人才培訓的部分,台灣應加緊腳步。國內過去不重視郵輪產業,在船上怎麼做服務,與陸地上或天空上大不相同,以前國內沒有培訓相關人才,因此國外郵輪即使停靠台灣,服務人員多來自大陸或東南亞國家。
許堂修表示,麗星郵輪在新加坡營運,大量採用新加坡人上船服務,但探索夢號來台灣,卻沒有幾個台灣人是船上員工,協會已舉辦培訓課程,希望多送一些人上船。他說,政府應該去向船公司爭取,以台灣為母港停靠的話,至少要雇用一定比例的台灣人,好處一是與旅客的溝通更容易,二是把錢留在台灣,創造更大商機。
(中國時報/陳祐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