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教書,晚上筆耕,63歲的舞蹈家張曉雄出生於柬埔寨,因為戰亂,輾轉到中國大陸成長,之後到澳洲發展,曾任職澳大利亞國家舞蹈劇場主要舞者。如果生命是一條長河,張曉雄一生漂泊,落腳在台灣,近期出版《踐行者:張曉雄的創作人生》一書,分享他的創作與教學經驗。
張曉雄表示,自小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人生起伏比小說電影還要多變,在戰爭中看見人的極惡與良善。自己曾經歷扭曲年代,為此從來不計畫,「假如人生可以事先規畫,那麼此生便毫無驚喜可言。」
沒有生涯規畫 變數成驚喜
他說,人生第一個12年在柬埔寨成長,第二個12年在中國大陸,第三個12年在澳洲,之後又到過香港、北京等地,1996年來台灣,「我常自問:我到底是誰?當我認定自己是一名柬埔寨華人時,到了中國被視為是一名外來者,到了澳洲時,又被看作是一位中國人。這是我人生中一個永恆的命題:我是誰?」
張曉雄說,人生中很多變動因素,讓他學會不思考明天和未來,「我的人生沒有生涯規畫藍圖,生命驚喜來自變數,這讓我學會扎實且飽滿地活著,做好準備,抓緊所有機會。」
近期張曉雄帶著學生跳他的舞作《哀歌》,這部作品既是獻給他的母親,也是為戰爭中失去親人的母親與孩子而作,他想與學生分享寶貴的悲憫之心。
張曉雄表示,一如作品裡談論的生存故事,沒有特定種族,也不是單一民族的苦難,而是全體人類的共同遭遇,「我想和學生分享,面對不公不義,假如保持沉默,放棄個人堅信的理念,那麼將會成為共犯。」
面對人性善惡 及時伸援手
他說,不管去了哪裡,總會遇上很糟糕的事,也有遇見人性光輝的時刻,「我十幾歲就開始漂泊,這讓我始終帶有一種悲憫之心,會對人伸出援手,因為我知道,人都有善惡面,那是一種平衡,我們都在克服自己惡的一面,弘揚善面,而在最困苦的時候,總需要有光亮的照耀。」
隨著數位時代來臨,各種科技也與藝術合作,張曉雄觀察,人們無法阻擋科技進步,但如何正確使用科技,成為現代人的一大功課,「科技是展現人們的貪婪或是成為一種助力?無論如何,藝術在這年代,更顯得重要。藝術教育,如何觸動人對生命的悲憫之心,這一點本質上不會變。
(中國時報/李欣恬/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