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精選旺報精選2023-12-25・Array 2023-12-25・Array 香港中國研究逐漸枯萎 台灣難承接 港學者盼台灣成香港研究前哨 2023-12-25 ・ Array 《香港國安法》實施後,學術空間受到擠壓,學者形容,香港的中國研究進入枯萎期。圖為12月18日香港特首李家超在北京向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作述職報告。(新華社) 香港過去一直是國際社會認識大陸的重要窗口,但隨著《香港國安法》的制定頒布、接觸重要資料文獻的難度日增,學術自由受限,台灣學者感慨,香港的中國研究已進入「枯萎期」。與此同時,台灣中研院首度成立「香港主題研究小組」,近期還舉行一場盛大的探討香港的國際研討會,這也讓許多香港學者期待,台灣能夠成為香港研究的「前哨」。 在大陸改革開放之前約2、30年期間,香港因地理位置等因素,成為海外研究中國的重要據點之一。但在2020年《香港國安法》生效後,學者陷入「自我審查」陰影,研究天安門事件的著名學者何曉清遭香港中文大學「立即解聘」,讓不少學者因此選擇赴外地繼續香港和中國研究。 據港府數據,2021/22學年超過360名學者,離開香港8間政府資助的大學,流失率達7.4%,是1997年主權移交後的最高水準。 另外,香港中文大學的中國研究服務中心(USC)因蒐藏大量有關1949到1976年大陸政治運動的資料,享有「中國研究的麥加」美譽。但該中心於2020年整合至該校圖書館,外界擔憂部分收藏可能消失。台大政治系教授張登及對此感嘆,「香港的中國研究恐怕已經進入枯萎期」。 但這是否意味台灣能承接香港在中國研究的地位?張登及指出,香港在華南研究、港英中關係、中港經貿、香港社會等領域,本就不是台灣強項,不可能因為香港研究逐漸被大陸「體制化」,台灣就能接收或取代其原有的在地特點。 同時,香港集合了許多從中國大陸到海外念書、教學,最後選擇赴港任教的海外學人,還吸引到國際間研究中國較傑出的學者留在香港。「這些優勢是台灣沒辦法跟香港比的」,文化大學國發大陸所講座教授趙建民指出,台灣教師待遇低,教育制度亦不允許大陸人士來台,目前大概很難承接香港的地位。 另一方面,中研院社會所今年成立「香港主題研究小組」,在台灣推動香港研究與資料收藏,本月8日舉辦「當香港研究走向全球」國際研討會。前香港中大USC主任陳建民撰文指,「一國兩制」本就是中共為了兩岸統一而做出的制度安排,故香港經驗對台灣有適切性,在台灣發展香港研究平台可謂當務之急,希望台灣運用優勢,成為香港研究的前哨。(旺報/朱紹聖、專題) 台灣資料香港枯萎承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