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精選旺報精選2023-12-25・Array 2023-12-25・Array 政治緊縮資源缺乏 台灣大陸研究挑戰多 實地訪談變難 過度朝防禦研究傾斜 中研院士吳玉山直言 台灣真正護國神山在成功的中國研究 2023-12-25 ・ Array 學者分析,由於大陸政治氛圍緊縮、兩岸交流減少、台灣的反中意識高漲、政府欠缺長遠規劃等因素,台灣的中國大陸研究面臨挑戰。圖為16日政大東亞所舉行55周年所慶,邀請歷任所長與談。(摘自政大東亞所臉書) 大陸在全球的影響力不斷擴大,讓中國研究成為全世界熱門的顯學,台灣積累近70年的研究,成果和經驗也受到西方重視。但隨著兩岸交流機會銳減、台灣民間反中意識高張,政府對相關研究投入太少、缺乏長遠規畫,加上大陸的政治氛圍緊縮等,都令學界擔憂台灣能否維持過往優勢。中研院院士吳玉山直言,中國大陸研究事涉台灣的國家存亡,他疾呼真正的「護國神山」,在於成功的中國大陸研究。 台灣的中國研究始於50年代的「匪情研究」,在西方無法與大陸直接接觸的情況下,國府透過情報工作所收集的中共資料,及與中共第一手接觸的研究人員,是當時國際社會來台了解中國大陸的兩項重要優勢。如今地緣政治格局驟變,陸委會日前舉辦國際研討會,邀請到美國著名中國專家沈大偉等多位歐美日學者線上線下與會,台灣成為國際間探討中國的重要平台。 然而,近年來台灣在中國研究的發展趨勢,卻讓多名資深與中堅學者表達擔憂。「當前台灣仇中、反中情緒強,連帶影響中國研究熱度不如以往」,文化大學國發大陸所講座教授趙建民向本報直言,新血不足,許多研究所難以為繼,使基礎研究非常薄弱。曾任陸委會副主委的他過去邀集學者專家,對大陸未來10年的發展進行預判,成果卻不如預期,「10多年過去,我們還是沒有相關長遠規畫」。 近幾年,台灣的中國研究趨勢發展出關注「中國因素」,如認知戰、統戰、滲透等「銳實力」對台灣的影響,偏向本土研究範疇。對此,政大東亞所特聘教授王信賢日前曾示警,若學術資源過度向「防禦性中國研究」傾斜,台灣或將失去中國研究優勢,以及與全球學界交流的重要立足點。 政府對中國研究投入不足,沒有真正了解「揮拳的人」,僅靠「矽盾」是否能守護台灣?「真正的護國神山在成功的中國大陸研究!」中研院院士吳玉山日前在政大東亞所所慶上直指,「真正的護國神山在成功的中國大陸研究」,若做不好,台灣可能就不會存在,呼籲政府應投注比半導體更大的資源來研究大陸。 此外,隨著大陸政治氛圍緊縮,兩岸交流氛圍改變,在大陸實地觀察的條件越趨嚴苛,不少研究者改以用數位資料及文字探勘等新研究方法。台大政治系教授張登及表示,台灣的中國研究繼承了國府遷台後,早期學人的歷史傳承和情報研究的優點,1980年代後更結合西方理論、科學方法與大陸開放後的實地田野驗證,但國際情勢巨變和兩岸緊張之下,新方法能否延續既有學術優勢,並具備政策的洞察(policy insight),現在是一項新挑戰。 2014年起改以「計算社會科學」方法研究的台師大東亞系副教授邵軒磊,曾透過新方法觀察大陸社群媒體中的民眾和官媒反應等,從中分析出大陸的宣傳模式。他坦言,兩岸交流機會驟減,迫使研究者從數位資料獲取知識的傾向升高,但仍強調新方法須配合學科的專業知識,以及研究者關心的議題。(旺報/朱紹聖、專題) 大陸優勢護國神山西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