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入數位經濟時代,台灣步履走得有點蹣跚,除了在金融科技、行動支付上面臨新舊勢力的拉扯,步伐走得不夠堅決之外,後PC時代也缺乏一個主流產業而使薪資長期停滯,陷入贏家詛咒(Winner’s curse)的困境。也就是說,過去太成功,執著於過去成功的光榮,不太願意改變,也埋下了未來「失敗」的陰影,或可稱為「贏家的詛咒」。
PC時代台灣獨領風騷,1980年代IBM電腦的開放架構,台灣電腦商搭上這波「相容」電腦列車,創造了高速成長與PC時代的盛世。但隨著電腦在2000年代的低價化,台灣廠商紛紛外移生產,對代工敲起警訊,尤其到了2010年代蘋果的「減法」原則,去掉一般人使用電腦時,不太需要的功能及零組件,推動iPad問世。之後,智慧手機的普及、低價化後,台灣在後PC時代,找不到殺手級應用(Killer’s application),致斯人獨憔悴,尤其在大陸「紅色供應鏈」崛起之後,衝擊的層面更大。不過,最近半導體的超級景氣循環,也多少掩蓋了PC產業優勢不再的事實。代工雖屬雞肋,但有穩定成長、龐大營收,比發展品牌的風險小了許多,捨不得放棄,因此,多數廠商進行創新、發展品牌與通路的腳步也因而不夠快速,產業結構的調整、薪資水準的提升也受到耽擱。
其次,台灣遍地是便利商店、自動提款機(ATM),網購、上銀行辦事相當方便,也導致第三方支付,行動支付的發展受挫,20%左右的普及率低於大陸、香港,新加坡的60%以上,這也是另一個贏家詛咒的例子。
當然,衡酌國內的幅員太小、產業特性及消費者習慣,行動支付比重低,不必然代表落後。但我們必須正視的是:行動支付背後代表數位化、資料建檔,它具有以下幾個優點,包括一、減少地下經濟行為,創造更大GDP,更多的稅收。同時,也有反洗錢,反避稅的功能,對經濟安全有利。二、數位化後有利於進行更精準的行銷,如新加坡鼓勵中小型服務業數位化,並透過人工智慧、資料探勘來了解產品組合的吸引力、消費者的習性及促銷手段的正確性,也為業者帶來更多的營收。三、數位化後衍生的新商業模式是服務業競爭力的關鍵,Uber、Airbnb、Netflix、Amazon即利用其強大ICT工具、分析消費者,提供消費者更滿意的服務模式及建構的生態系,打敗競爭對手。最近,馬雲的新零售及區塊鏈應用至各個領域,蔚為潮流,而數位化則為其必要條件。四、資本市場的助力,顛覆性創新對傳統領域的殺傷力更大。例如,獨角獸的Uber、蝦皮,均挾其資本市場募集的數十億美元的大資金,進行一步到位,破壞性的創新模式,同時,不計成本的行銷、補貼消費者,對其對手的台灣大車隊及PChome帶來沉重的競爭壓力。
有鑑於此,邁入數位經濟時代,欲加速創新,政府及企業必須秉持「勿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的心態,我們認為政府應有前瞻的政策作為,業者也應有改變的決心。以下幾個建議是政府有關單位可以思考的方向:
第一,設立專區,先行先試。目前已有金融沙盒,可擴及其他自駕車、電動車、無人機及其他製造業的創新實驗,訂定免責條款及產學研合作團隊的協助。
第二,加強異業結合,例如計程車、旅館、夜市、商店的結合,利用ICT平台為業者擴大業績的多贏策略,司機獲利,攤販營收增加,政府也可有效管理業者。
第三,以夜市為標竿,進行行動支付,除了衝高行動支付比率、提高海外觀光客更便利的購物環境外,也使逃漏稅無所遁形。基於此點,財政部就更應該勇於任事。
第四,財政部、金管會、國安局應撥出經費促成數位經濟的展現。由於第三方支付後,稅收增加(逃漏稅減少)、安全容易管理,且可反避稅故受益單位應撥出部分經費協助推廣行動支付,以加速目標的落實。
第五,嶄新政策工具的加持。台灣的資本市場老化,籌資能力下滑,不利企業創新的資金籌措,因此,政府應透過類主權基金、私募基金、創投基金來加持創新創業公司,塑造快速的結構轉變。
第六,加速產業化、和法規鬆綁。行政院訂定服務業主管部會的鬆綁、產業化KPI。使過剩資金得以導入新創公司、服務業,透過本土市場的加持及規模經濟支援企業海外的布局。
我們了解,台灣目前最具競爭力的領域仍以ICT、微電子技術為主,因此,邁入數位經濟時代,除了需要政府政策的協助外,民間企業更應尋求跨領域的合作,讓ICT結合軟體(如AI、大數據、雲端等)、生技、醫療器材,農業(如植物工廠),透過跨領域來構築競爭對手難以跨越的障礙,台灣產業的發展仍大有可為。
(工商時報/主筆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