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06・工商-專家觀點

2018-05-06・工商-專家觀點
工商社論》從工商普查結果看所得分配問題

政院主計總處日前公布工商普查結果,許多人一定有疑惑,政府每月不是已經有工業生產、薪資調查、受僱人數、躉售物價等調查了嗎?何以還需要普查?原因很簡單,因為平日這些調查的樣本數最多只有一萬家,相關指標皆是推估而得的,以一萬家樣本來推估近130萬家企業的經濟活動,自然需要定期以普查加以修正,方能降低誤差。

普查顧名思義就是全查,全查的資料自然比推估的資料準確,除了可以回溯修正相關統計之外,還可以為未來五年的調查提供抽樣的母體(population)。以台灣目前產業變化之快而言,若沒有普查來更新母體,相關統計的偏誤必將更大,離事實更遠,難以做為施政參考。

我國工商普查每五年進行一次,本次查的是民國105年的工業、服務業狀況,普查顯示國內企業家數於這一年年底已近130萬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這一年全體企業的利潤率創下近二十五年、五次普查最高,這五次普查的利潤率依序是民國85年7.1%、90年4.9%、95年7.2%、100年6.4%、105年8.7%。

民國105年的利潤率雖創下最近五次普查最高,但這一年台灣的每人總薪資僅微升0.6%,企業利潤率的高成長並未澤及薪資。換言之,絕大多數勞工根本沒有分享到企業成長的果實。過去每逢談到薪資成長停滯一事,主政者總是說要先把餅做大,然而,這份資料顯示,當這塊利潤的餅做大了,勞工的薪資報酬依舊低迷,這樣看來,台灣近年薪資停滯,非關餅大餅小,而是分配機制出了問題。

我們可再以國民所得統計觀察,105年我們創造了17兆的GDP,從分配面而言,這個GDP分配給勞工的比率也只有43.8%,這一比率差不多是歷年最低,遠低於民國81年的51.0%,也不如95年的45.6%。這一資料再度證實,二十多年來不論台灣景氣是好是壞,企業利潤率是高是低,勞工所能分享的果實同樣日趨下滑。

對於所得分配問題,由於指標運用的不同,向來有各說各話的情況,想證明所得分配依舊平均者,就拿著五等分位所得差距來證明自己的論述,想呈現所得差距擴大者則引述二十等分位的差距,十多年來論戰不斷。以家庭收支調查報告的五等分位差距(前20%高所得者與後20%低所得者的比較)而言,105年是6.08倍,十多年來變化不大;但若觀察前5%、前1%金字塔頂端者便會發現所得集中的情況日益嚴重,依財政部所得稅檔的資料,我國前1%富有家庭所擁有的所得比率已由民國70年的6%升至102年的10.7%,所得分配確實日趨不均。

我們相信這兩份資料都是對的,也就是若只觀察前20%的所得分配,十多年來真的沒有太大變化,但若觀察前5%、前1%則會發現「貧者愈貧、富者愈富」日益明顯。相較於五等分位統計的鈍化,政府必須更重視前5%、1%的變化。

過去國民黨執政,於民國100年時各部會曾貼有一張海報,上面寫著:「中華民國,精彩一百,經濟果實,全民共享」這張海報言簡易懂,帶給國人非常大的期待,可惜的是,它終究是一張海報,最後並未落實,這些年多數政治人物在束手無策下,最善於以「把餅做大,成長自然會帶動加薪,成長自然會改善所得分配」來敷衍,其用心顯然是不足的。

從本次工商普查企業利潤率創二十五年、五次普查最高看來,利潤率的升高依舊無助於低薪的改善,這說明其中有著結構性的問題,若不改善這個結構,餅做的再大、利潤率升的再高,成長的果實恐怕也難以讓全民共享。

那麼,何謂結構性問題,這可以分兩個層次來探討,在所得首次分配的這一層,所得高低是取決於市場及經濟結講,台灣今天所得集中於前5%、前1%,有部分原因是由於二十多年台灣經濟結構出現重大變化,一方面是人力派遣、部分工時等低薪的工作逐年增加,另一方面則是海外投資、自動化生產方興未艾,以致薪資呈兩極發展。

第二個層次是指政府透過稅制、福利支出所進行的重分配,所得稅的累進設計本身已有重分配作用,但在政府長年以來減稅的「德政」下,重分配作用日趨式微,以致如今重分配效果幾乎全來自社福,社福與賦稅效果比率竟已達九比一。

我們認為靠成長來改善所得分配是行不通的,由這次工商普查的結果再度得到證實。惟有著手於經濟結構改革、賦稅改革才能改善這個問題,尤其我們前文所提的只是所得分配而已,合理推論財富分配的情況應該更為嚴重,政府必須有所因應才是。民主政治的執政黨經常是「選前是左派,選後變右派」但我們相信蔡總統必不會遺忘從政的初心,至盼今後能以更積極的作為來改善這一分配的困境。

(工商時報/主筆室)

看更多請上工商E報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