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已在東京閉幕並發表聯合宣言,主要重點除確認三國將加強旨在實現朝鮮半島完全無核化的合作,以及重申進一步加速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和東亞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談判。另外,還包括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自由貿易和投資、工業部門產能過剩、衛生和老齡化、打擊網路犯罪和恐怖主義、堅定支持《巴黎協定》、減少災害等領域。而有鑒於東北亞的政經情勢大翻轉,台灣面對此一新局理應有前瞻觀點和應對之道,才能在區域內扮演恰如其份的角色,並確保台灣在區域內的價值和利益。
由於今年正逢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署40周年,以及中韓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建立10週年,中日韓三國都有改善和增進個別雙邊及三邊政經關係之合作意願。但因三國領導人會議舉行之前南北韓領導人在板門店和平會晤、中國北韓兩國領導人在大連市二度會談,會議結束之後美國北韓領導人將在6月舉行首度會晤,因此這次三國領導人會議遂被形容是三明治的「夾心會議」,並被賦予較多的政治意涵和期待。
其實,這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的經濟任務也不輕,其中一個核心議題就是「自由貿易」。中日韓三國人口總數為16億4,500萬,國內生產總值(GDP)超過世界總量的20%,因長期受益於自由貿易,已成功發展為「經濟金三角」,並在全球經濟領域占有舉足輕重地位。如今美國的保護主義對東亞主要貿易國家帶來壓力和摩擦,三國領導人已深刻體認到唯有加強合作,持續推動自由貿易,才能逢凶化吉。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日韓三國領導人會議同一天,日本最大經濟團體經團連、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大韓商工會議所也共同在東京舉行三國工商高峰會,並通過「關於合作實現包容型和創新型經濟增長」的聯合宣言,並呼籲儘早以高水平實現正在談判的中日韓FTA和RCEP等協定。很明顯地,中日韓三國工商界的同步發聲,不啻在替三國領導人會議堅持推動「自由貿易」提供最有力支撐。
由於明年中國大陸將主辦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各方對中日韓FTA和RCEP的加速談判都寄予厚望。回顧2012年中日韓已簽署了三國投資協定,並於2013年啟動中日韓FTA首輪談判,後來因三方在關鍵領域存在分歧,以及各種政治問題糾葛,迄今仍未確定FTA基礎架構。但RCEP的16國領導人已明確指示在2018年底前完成談判,而作為RCEP重要組成部分的中日韓FTA,已面臨加快談判的壓力。換言之,中日韓FTA談判加速,將倒逼RCEP更積極推進談判。
展望未來,隨著朝鮮半島的完全去核化、東北亞漸趨和平穩定,加上中日韓FTA談判提速、三國工商團體推進創新,這對強化東亞區域自由貿易體制將是大利多。尤其近幾年中日韓各國大力推動研發、申請國際專利,已儼然成為技術創新的基地,因此在三國FTA架構下繼續深化合作,將可進一步打造更緊密相連的創新群聚,並帶動亞洲高速增長,屆時也必將顛覆東亞區域一直以來憑藉跨境供應鏈所形成的「世界工廠」格局。
傳統上台灣和中日韓因東亞產業鏈分工使然,相當程度依賴中國大陸市場,三國相互間貿易額也占了世界貿易的8.8%(2016年)。但近年因中美貿易摩擦日益激化,以美國作為最終消費地的東亞供應鏈已有面臨崩壞之懸念,也加大各方依賴中國大陸市場的風險。如今中日韓加速三國FTA談判,並積極合作推進創新,屆時若出現了亞洲創新群聚,必將威脅台灣的競爭力。
因此,此刻台灣理應立即針對東北亞新局妥善研提一套與時俱進的策略,除了應全力推動「5+2產業創新計畫」,以作為驅動台灣下世代產業成長核心之外,也要更善用馬英九時代已簽署的台日投資協議,俾強化台日雙邊經貿投資關係,以利嵌入中日韓三邊合作體系。但最重要的則是,執政者更要有智慧來克服兩岸「冷和」僵局,尋求恢復兩岸經濟合作協議(ECFA)運作,並務實地對接陸方所提出的「惠台31條措施」,進而重建互利共贏的兩岸經貿新型合作關係。唯有如此,才是台灣因應東北亞甚至亞洲新局之道。
(工商時報/主筆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