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3・工商-專家觀點

2018-06-03・工商-專家觀點
工商社論》何必捨近求遠,自己的人才自己訓練

蔡英文總統520就職兩周年當天,接受網路媒體的邀請,「總統給問嗎」直接在網路上和網友聊天30分鐘,在總統府網站、自己的臉書和Youtube線上直播。蔡總統重視年輕人向來是有目共睹,5月12日「與高中生面對面論壇」建議,「不要急著上大學」,她並舉以色列為例,高中畢業後進入軍隊學習,念大學時的人生會更成熟。然而,形成強烈對比的則是今年的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在5月17日公告107學年度的個人申請入學管道統一分發結果,一般生總共缺額10,489人,台大、清大、交大的缺額都破百;而且有7間大學的缺額比率超過50%,還有23個系/組的招生掛零。

蔡總統前述「高中畢業後,不要急著上大學」的政策理念,其來有自。回顧2016年12月蔡總統就已經藉著參訪國立台中高級工業職業學校的場合,提出所謂的「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方案」,政府為直接進入職場的高中高職學生開設「就業儲蓄帳戶」,每個月存入1萬元,最多補助3年36萬,成為學生的升學基金。然而,令人憂慮的是,「少子高齡化」時代的提前來臨,對蔡總統的政策理念已經形成重大的衝擊,我國的高等教育政策也到了不得不做改變的時刻。

無論是「壯遊天下」或者「當兵學習」、乃至於「青年返鄉」或是「下鄉務農」,總統所提倡「由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政策理念,也確實有其立論的基礎。依據教育部2015年9月的「教育統計簡訊」,20歲學齡人口在學的大學人口比率,我國在2012年是73%,遠高於OECD平均的37.7%,也遠高於美國51.8%,法國43.8%,英國38.7%,德國26.3%。而教育部2017年12月「教育統計簡訊」所公布的數據則是:我國在2015年,「25歲到34歲」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率達到71.6%、傲視全球,遠高於OECD的平均41.8%;也遠高於日本的59.6%、美國的46.5%、法國44.7%、英國49.2%、德國29.6%。

在前述兩項數據裡面,「20歲在學的大學人口比率」、以及「25歲到34歲接受高等教育的比率」,我國都超過70%,而以職業工匠技藝著稱於世的德國,比率則都不超過30%。其中所顯示的意義,還可以從下列的數據看得更清楚。就2015年專科、科技大學及技術學院學生就讀的領域觀察,在理工、農學之占比,以德國39.7%最高,南韓和英國亦高於我國的31.6%,而日本則只有21.1%。在法律和社經領域的占比方面,則以均達到3成的日本、德國、法國最高。此外,我國在其他領域受到「餐飲觀光」等民生學門興起的影響所及,占比達到19.9%。而如果比較「學術型」大學學生的就讀領域,則日本在理工、農學占比高達44.0%,填補其「技職型」之不足,遠高於我國的34.6%,而法國在人文、藝術及醫藥衛生領域,也相對突出。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日本面對21世紀的衝擊,在高等教育政策上的變革值得重視。「文部省」在2001年改制為「文部科學省」,2015年推動的國立大學改革方針對於各大學發出「縮小教師培訓學院」、以及「將人文社會學院轉換成社會需求較高的領域」之通知。就今年2月文部科學省公布的「國立大學招生名額」觀之,也確實呈現「由人文社會學院轉往理工學院之流動情形」、「教育學院廢止」的動向。

在總統520就職兩周年前,行政院國發會在5月16日公布的「產業人才供需調查報告」指出,在22個重點產業裡面,「人才不足」的產業有:「智慧紡織」、「農機」、「生物農藥」,以及「無形資產評價」。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政策所面對的問題,可以分為三個層次:長期大環境的現實問題是「公私立大學如何因應沒有人讀大學的衝擊」;中期政策規劃必須要面對的價值抉擇則是「如何取捨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理工醫農之間的配比」;而政府在短期可以做到的則是,必須體察時代潮流和科技發展趨勢,重視「產學落差,學以致用」的現象,「自己的人才自己訓練」。

政府應該提出更具體的獎勵措施,一方面鼓勵企業參與科技大學/學院在教學現場的配套課程設計,企業在大學端訓練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另外一方面,提供企業在轉型或是升級過程當中,企業對員工「終身職訓」投資的租稅鼓勵。蔡總統希望年輕人「高中畢業後,不要急著上大學」,直接面對的是全國家長對子女「人中龍鳳」期盼之深層的儒家文化挑戰。與其希望高中生畢業就直接進入職場,還不如從政策面更積極的提出措施、方案、計畫,引導企業投入大學活化課程的人才培育,以及在內部建立在職訓練的終身學習制度,這才是高教政策可長可久、應有的努力方向。

(工商時報/主筆室)

想看更多請上工商E報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