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20・工商-專家觀點

2018-03-20・工商-專家觀點
有感於日劇《官僚之夏》

年前有部日劇《官僚之夏》,敘述二戰後百廢待興的日本,如何在通產省(類似我們經濟部)文官們宵衣旰食的努力下,走出戰後廢墟。
其實,通產省各局處的想法是有衝突的,企業局的官僚力主發展本土產業,而貿易局的官員則認同美國的自由貿易,雙方理念雖不同,惟幾經折衝總能一致對外,使得汽車,化纖、電腦及航太等產業得以快速成長。

戰後這批通產省的文官,在使命感及熱情的驅使下,勇於為政策辯護,當通產大臣、內閣總理提出不當的要求,進行不當的人事調動,他們總是據理力爭,絕不一味附和,雖然經常受挫,但熱情不減,至終連通產大臣、總理也敬畏其三分。

為整合產業以因應市場開放、為爭取預算以協助企業融資、為降低油品開放對礦業衝擊、為修一部《國內產業保護法》,通產省經常燈火通明。也正因為有這樣一批意志昂揚的文官,日本經濟才得以快速與美歐並駕齊驅。

台灣早年也有這麼一批文官,民國58年國貿局成立之初,由次長汪彝定兼任局長,在立院要求不得兼任下,為了開創新局,汪自願降級當局長;民國85年當總統指示六輕隔離水道寬度可研議縮減時,工業局長尹啟銘並不退讓,仍堅持原寬度。他們的勇氣高度相較於通產省文官們,猶有過之。

遺憾的是,自2000年政黨輪替以來,在政治強勢干預下,文官士氣漸消,熱情漸退,對於當權者不合理的指示,已無力捍衛。遠的不提,就以近期在違建屋頂上裝設太陽光電板一事,明知其不當、不法,但文官們卻仍得附和執行。如此環境,難怪資深文官紛紛求去,官僚體系「青黃不接」的情況日趨嚴重,長此以往,我們的文官體系遑論視野、勇氣,恐怕連專業都會有問題。

看到《官僚之夏》通產省文官們的熱情,對照如今我們各部會的寥落,台灣的前景實在令人擔憂。

(編輯室報告/于國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