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15・工商-專家觀點

2018-07-15・工商-專家觀點
工商社論》以系統性思維 重振國家競爭力

士洛桑管理學院(IMD)新公布全球國家競爭力調查報告,在63個調查國家中,台灣的排名由去年的14名大幅滑落到今年的第17名,反之,中國大陸的排名由去年的18名大幅上升到13名,令人不勝唏噓。

過去政府解決國家競爭力的下滑,通常是觀察個別指標的變化,針對退步較大的指標,召開會議訂定方案加以檢討、解決,但幾年下來,似乎沒有挽回頹勢,反而排名逐步下滑,背後原因在於,國家競爭力的各項指標是連動的,顧此會失彼。以財政赤字為例,為提振經濟擴大財政支出,雖然有助於提升競爭力,但會導致財政赤字擴增,抵銷其功能。據此而論,國家競爭力的展現係一項系統性工程,各細項指標間相互牽引、甚至矛盾。如果只針對細項指標分別解決,而缺乏系統性的思維、掌握,將會疲於奔命,也無法達成目標。有鑑於此,必須有整體、系統性的思維,才能解決國家競爭力的長期下滑。

為何說國家競爭力評比項目是個系統性工程?因為包括了投入、管理(政府效能、企業效率)與產出構面,亦即透過適切的資源投入,經過政府的效能運作、企業的效率加持,進而創造產出(就業、薪資、經濟成長、收支平衡等)。因此,適切的投入(包括基礎建設、科技投資)、良好的管理(企業及政府效能),自然會有優質的產出。鑑此,國家競爭力應首重投入及管理,而產出只是它的副產品、附帶表現而已。因此,在觀察國家競爭力時,必須以系統性思維、工程來監控,針對投入、管理等關鍵性因素掌握,抓大放小,針對最終目標管考,才不會顧此而失彼,白忙一場。

在投入方面,基礎建設投入不足,和五缺、環評絕對脫不了干係,也導致了投資的低迷,但五缺已是系統性失靈,如未從跨部會KPI、中央/地方協調機制等制度面創新著手,只能個案式見招拆招,於事無補。同時,人口老化、少子化也導致人力不足,除引進外勞、移民政策外,化危機為轉機,透過補助發展機器人也是重要選項之一。在缺電方面,透過良好的論述向民眾說明,2025年的非核家園目標可稍為延後,為缺電解套。缺水、缺土地則應由行政院協調農委會、內政部和經濟部,對水權、地權重新分配,才能解決問題。

在管理方面,就政府效能而言,台灣市場不大,又缺乏勞動、產品市場的彈性,如何和大國競爭?因此,興利重於防弊,鬆綁、產業化強化彈性,以及透過金融/產業沙盒來賦予創新實驗更大的可能性,同時,政府重新檢視採購法,透過創新採購,使創新、創業者有更大的誘因進行創新,才有助於提升創新的動能。上述這些改革均需要跨部會的協調,以及重新檢視服務業、長照、產業化的KPI,應透過系統化、制度化的創新來解決問題。

在企業效率的提升上,邁入數位經濟時代,人才、智慧財產權、數位基礎建設的投資,尋求加速轉型,勢在必行。同時,透過以軟帶硬的軟硬整合,提供整體解決方案,並善用AI、雲端、大數據、物聯網、金融科技,打造新的平台、商業模式,才能創造企業的附加價值及更大的競爭力。再者,人才是產業發展的關鍵,加薪、庫藏股、更有彈性的工作環境、更佳的升遷管道,才能挽留或挖角優質人才。因應數位經濟時代的法規鬆綁、人才延攬、制度的創新,也需政府嶄新思維及系統性的協助。另外,欲提升國家競爭力,以下幾個方向也不能輕忽。

第一,吸引台商回流,以注入活水。台商在海外投資環境惡化欲回流,可配套回台實質特定領域的投資減稅,且五年不得投資房地產(否則追扣減稅稅額且罰款),為新領域升級轉型注入活水,創造就業。

第二,自由貿易協定(FTA)是台灣接軌國際,加速國內結構調整,以開放倒逼改革的利器,建立跨部會協調作業程序(SOP),補助弱勢族群配套及爭取國人支持的論述也應一併規劃。

第三,新南向政策以對外投資、經貿為主,對內幫助有限,因此應建構系統性的人才、資金、技術回流的機制與生態系,才有助於改善國內競爭力。而5+2產業創新計畫、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也應有扶植在地產業及人才的前瞻思維。

最後,前瞻的政策規劃相當重要。國家競爭力有相當程度反映過去幾年投入、努力的成果,是落後指標。未來可能的瓶頸(如五缺、環評等)、產業升級轉型方向(如代工走向品牌、通路),因應國際變局,人口老化與少子化,數位經濟發展趨勢等預先規劃,未雨綢繆。如此,才能在國際競爭力評比中再度勝出。

(工商時報/主筆室)

想看更多請上工商時報

工商粉絲團
工商粉絲團
工商時報@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