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22・工商-專家觀點

2018-07-22・工商-專家觀點
工商社論》服務業競爭力下滑及薪資停滯警訊:由東京看台灣

從歷史經驗觀察,日本很多的現象、流行均早台灣4~5年,日本的產業外移、房地產泡沫、失落的一、二十年,均在台灣發生。過去十年來以服務業為主的東京,在金融業停滯、房地產低迷,造成投資減少、薪資停滯的窘境,似乎也在台灣看到了影子,值得警惕。

服務業一向占東京GDP約七成,但在2014~2017前半年,批發零售、金融保險業績低迷,金融業的低迷在於負利率,使得銀行存放款利差小,利潤受到侵蝕,而且高附加價值的金融活動(如購合併仲介、衍生性金融商品等),東京並非扮演主要角色;其次,房地產的供給過剩、利潤不高,但租金卻不斷上漲,也使東京不動產的附加價值創造能力下滑。而隨著金融、地產、零售附加價值創造能力的下滑,東京的成長停滯、員工人數減少,投資下滑、薪資也呈現停滯等。上述種種情境,似乎也在台北、台灣一一出現。

就台灣而言,隨著房地產於2014年到達高點後,價格逐步崩跌,短期內也將面臨盤整打底的局面。觀光業雖然由日、韓及東協國家觀光客替代部分的大陸客,而使人數維持於不墜,但其營收的下滑及無力誘發新的投資,導致觀光業前景不明。金融業也在低利率及存放款利差偏低,以及法規的管制下,占台灣GDP的比重節節下滑,由2000年占GDP的逾8%,降至2017年的6.5%左右,取而代之的則是附加價值不高的零售批發業,它占GDP比重已一舉衝上20%左右。在金融、地產、觀光失去創造附加價值能力,而附加價值不高的批發零售取而代之時,台灣服務業的投資不振、薪資的停滯也就不足為奇了。

由於東京奧運即將到來,營造業大興本土,住宅大樓的建造被迫延後,商機也被炒熱,加上日圓貶值帶動的觀光熱潮,帶給東京房地產的一線生機。反之,台灣服務業的生機何在?

過去兩岸間的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使台灣的服務業可以登陸擴大市場,發揮規模經濟,但因太陽花學運而未能兌現。不過,最近大陸推動惠台31項措施,片面開放台灣服務業登陸,或許可為服務業的發展開啟另一扇窗。其次,最近行政院通過金融監理沙盒,使金融業若干任務可以在法律豁免下進行若干支付先行先試業務,也是個好的起步。除此之外,我們似乎看不到任何重大利多,可以引領服務向上提升。

除了外在因素外,服務業欲提升生產力、附加價值、追求提高台灣的薪資水準,可以影響的關鍵因素包括科技的導入、法規鬆綁(產業化)、人力素質的提升,以及嶄新的商業模式。在金融業上,台灣每年有龐大貿易順差,但在金融帳上卻有龐大的逆差,只因國內缺乏好的金融、理財工具,致台灣的金融、保險業,將台灣吸收來的資金,轉而投資3~4%投資報酬率的海外金融工具。所以,法規的鬆綁、產業化、發展台灣為亞太金融理財中心就格外重要。因此,金管會應訂有幾個產業化目標(如引進一定金額的投資、創造若干高階就業人力),以及發展台灣為亞太金融理財中心的目標。如此,可將台灣超過10兆的超額儲蓄、25兆左右的保險資金,導入固定收益的金融理財或其他的長照、國際醫療領域,進而帶動國內金融業的活絡、高階人才就業機會。

其次,在房地產方面,隨著人口老化、少子化、房地合一稅的推動,房地產不再是暴利行業,但都市更新及災後危機意識帶動重建、換屋的需求,也有龐大商機。行政院應要求內政部訂有產業化指標(如都更促成投資金額、震災改建的進展以促成投資數額等),必能鼓勵內政部官員勇於任事,為房地產及周邊產業帶來新的活力及就業機會。

至於在科技導入及人力素質的提升上,新加坡的經驗相當值得參考。新加坡政府推動中小企業數位化,並導入資料探勘(data mining)、人工智慧(AI)等科技,使企業在銷售、促銷上有大數據可參酌,進而增加企業營收及高階資訊服務人才的導入。而在人力素質提升上,台灣積極培養AI人才,但如無產業需求,人才將無用武之地,政府可仿效新加坡,除AI人才培養、培訓外,亦鼓勵企業界提出利用AI解決產業問題的需求,並透過計畫的研究來吸納人才。如此,一方面解決企業的科技問題、提升生產力,另一方面也可使AI人才有足夠的就業需求。

(工商時報/主筆室)

想看更多請上工商時報官網

工商粉絲團
工商粉絲團
工商時報@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