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國際間最熱門的議題,無過於位列全球前兩大經濟體美、中兩國之間所掀起的貿易戰。先是美國方面連發三箭,針對性的公布對中國出口美國貨品的制裁清單,將重擊大陸的高科技產業。而中國方面不甘示弱,同樣也針對性的整理出報復項目,直搗川普票倉。影響所及,不止全球股匯及期貨市場連日來呈現明顯的上下震盪,夾處在美、中兩強之間的台灣也難倖免。以美國片面調高鋼鋁進口關稅為例,賴內閣一方面緊急指派政務委員鄧振中前往美國溝通,爭取豁免從台灣出口美國的鋼鋁產品不致承擔高關稅的懲罰;另方面則規畫在最壞情況下,將限縮從大陸進口的鋼品,以免受到波及。
檢視賴內閣針對美中貿易戰,所擬具的應變對策,姑不論能否減輕對台灣的衝擊,但性質上只能算是危機處理下的治標做法。真正的治本之道,終究還是要致力於培元固本,健全台灣的經濟體質,提升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才不會在波詭雲譎、變幻難測的美中貿易戰火中滅頂。
談到經濟體質的健全化,客觀來看,這許多年來早已是歷任總統、閣揆念茲在茲的施政優先課題。但如果從包括本土工商企業界,以及在台外商協會,針對台灣投資、經營環境,所反覆提出的「五缺」、「六失」、「七低」等話題來看,卻又顯示,歷來執政團隊所做的努力,顯然並不能滿足業界的期求。以致不是人才、產業被陸續磁吸、外移,就是外資不願來,內資又苦無合適投資標的而導致資金持續外流。
面對這樣的內外困局,我們認為當前的執政團隊,除了不得不忙的像無頭蒼蠅般去回應,與嘗試頭痛醫頭式的解決各種投資問題之外,更應以前瞻的視野,好好盤點與整合關乎台灣投資環境與產業競爭力的核心課題,包括法規的建制、友善的資金吸納與投放環境,以及如何善用台灣的區位優勢,擴大產業關聯性的有機發展。
首先,就法規的建制而言,不只是一直被詬病的過時的法律規範應加速做與時俱進的修訂,面對方興未艾的網路新科技所帶來的新型態產業發展與經營模式,更應早為綢繆建構相應的法律規範,以免錯失機先。
於此不妨舉一個實例。繼「金融科技發展與創新實驗條例」完成立法之後,日前行政部門又在研擬全球首創的涵蓋陸海空的無人載具監理沙盒「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條例草案」。未來包括熱門的無人車、無人空拍機,乃至於無人船業者,即可據此申請在道路、領空、領海啟動實體測試的實驗。此一實驗條例如能及時、順利完成立法,則不只新形態的無人式交通運輸產業可直接受惠,並可望出現上下游相關產業供應鏈整合發展的衍生效益。
其次,關於提供資金吸納與投放更友善的產業環境。例如針對政府一再要求國內的壽險資金「錢留台灣」,以免壽險業海外投資占比突破65%的情勢持續惡化,日前壽險公會理事長黃調貴就直言,政府要求壽險資金應加強投資5+2產業、長照產業、公共建設以及台灣股市,但是因缺乏相應的制度配套,使得加碼投資這四大領域形同「四大不通」。因此,癥結顯然在於政府未能營造與提供良善的投資環境,則在這種情況下,「錢留台灣」對台灣才傷。
另外,針對如何善用台灣的區位優勢,離岸風電的發展前景就是一個實例。有意投入離岸風電開發的中外廠商,於3月底已全數將開發計畫送進經濟部能源局。初步統計這些開發案多採用專案融資,使包括銀行業、保險業的本土金融機構取得逾3千億元的融資商機。
除此之外,發展離岸風電,據世界風能協會的年度報告,離岸風電目前雖然逾9成集中在歐洲,但亞洲將是下一階段的潛力市場,而台灣目前可算是亞洲開發離岸風電的先驅。憑藉台灣海域風場條件佳的利基,不只可帶動離岸風電設施上下游供應鏈產業的發展,未來運作成熟,甚至可藉由台灣的地理區位優勢,延伸至日、韓、大陸及東南亞各國發展。
綜而觀之,台灣當前「悶經濟」的困境其實並非無解。加速法規修訂,提供友善投資環境,以及善用地理區位優勢,進而深化跨產業之間的鏈結,才是台灣面對無情的國際貿易戰之下的生存與發展之道。寄望執政團隊,除了治標更應慎思治本之道。
(工商時報/主筆室)
想看更多請上工商e報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