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02・中時-綜合報導

2021-07-02・中時-綜合報導
中醫大之窗 點亮了水湳門面

弧形樓梯隱喻雙螺旋的DNA定序

水湳經貿園區」地標作品陸續興起,包括中國醫藥大學水湳校區第一排的A2創研大樓,宛如中醫大之窗,點亮了水湳門面。 

在水湳校區的基地上,中國醫藥大學董事長蔡長海展現強大的企圖心,希望結合大學醫學中心、生醫工程育成中心、中科以及精密機械製造將其定位為國際健康產業園區,發展為生醫產業的創新聚落。

為成就此產學合作的跨領域整合大學城的未來願景,蔡長海在各別建物設計之前,多次邀請國內外團隊參與園區的規劃。

目前的整體方案便是依據世界知名設計公司SOM的方案及設計準則進行,而基礎建設則是禮聘AECOM為顧問,日後亦將計劃邀請數位普立茲克獎的建築師參與設計。

負責A2創研大樓設計規劃的建築師戴育澤說,第一期工程的A2創研大樓,不管在時間上、區位上,或者說在建築角色的扮演,都極具挑戰性。

因此除了在定量上應滿足160間教師研究室及近80間實驗室的空間需求外,並應思考以“創新研究”為思維。

創新創造力」從神經學上來說,就是超強的聯想力:兩個不相干的迴路,建立一種「新」的聯結。從未有的新關係,進而改變既有的思維而建立嶄新的程序或新產品,而「生化研究」必須「明察秋毫」。

不管前者的宏「觀」,或後者的微「觀」均是透過「眼」見的「觀」來作隱喻比擬。

至於「生化實驗」中去氧核醣核酸(DNA)更是生物、化學、醫學最重要的研究領域,為遺傳信息保存和傳遞的構成基礎,其在顯微鏡下是以「雙螺旋」的構成其幾何的特徵。

因此團隊透過回顧「水湳」及「中醫大」過去的發展及未來展望,並深入「創研」的核心價值後,提出以設計呈現該作品。

創研大樓於校區中的第一排,不論就水湳或中醫大都是首批完成的大型建築。

爰此,在壹樓留設的川堂,不只是呼應了開放式校園的理念,亦象徵門戶之意象。

至於實驗室的標準樓層,則將服務性空間如梯間、陽台、廁所、茶水間等集中安排於北側。

留出最大空間的可能性於南側,以便於彈性使用,並於走廊兩端留設因應未來改變的管道空間,避免用途改變對建築外觀及環境產生視覺衝擊。

在既有的法規及業主需求下,極大化樓層高度來因應實驗室及教室空間的多樣性和未來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團隊在中間的討論空間,設計了一支由B1F~9F的弧形樓梯,藉以隱喻研究之核心為雙螺旋的DNA定序。

而百轉千迴的方向轉換,也呼應研究者於實驗時的心情寫照,或明或暗、步步驚奇,經過曲折迂迴的過程,最終到達9F的眼睛型的眺望平台,豁然開朗,一覽無限遠景。

其中DNA大樓梯同時亦扮演了風廊之煙囪效應的角色,並透過9F鏡面版及各層挑空區不鏽鋼板曲版的折射處理,引入光線,吸引上下樓層的使用者以DNA樓梯為主要交通動線,增加彼此的互動,並具體回應節能減碳的永續性目標。

建築周圍有寬闊的場域,東、西、南向面外而光線充足,於是團隊配合模矩化的空間組織安排,創造富於序列韻律的開窗節奏。

而雙層水平遮陽的設置除了節能效應外,亦豐富了光影的表情,其對應一樓「都市之門 (川堂) 及9F「中醫大之窗 則又猶如水波紋般的上下律動,讓整體立面造型充滿了生命力。

在材料選擇方面,以中性的灰色為基調,搭配雙層微反射玻璃及金屬板,而「中醫大之窗」的全鏡面處裡,則收畫龍點睛之效,時時刻刻都與周遭環境光線及觀看者產生對話,更為該案精神之所在。

(中國時報/謝坤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