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全
今年五月開始,台灣新冠肺炎疫情擴散蔓延,全台各縣市也在五月下旬全面進入疫情三級警戒,由於政府機關敦促人民盡量待在家中,減少不必要的外出,能降低感染的風險,因此許多公司開始實施居家辦公,學校等教育機關也採取線上教學模式,特定縣市的餐廳也取消內用的服務,希望能透過不同的防疫措施減少各種形式的接觸,抑制新冠肺炎疫情的擴大。
面臨生活型態轉變、社交活動減少等情形,為適應新型態的生活,買酒回家喝以取代不能與親朋好友團聚或所減少的社交生活,變成部分民眾的做法。英國廣播公司(BBC)曾於2020年6月進行了相關報導,其中指出英國與美國的酒類銷售量,在去年疫情嚴重的封城期間不減反增;英國的酒類銷售額在2020年3月份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2%,而在美國,銷售額比去年同期更增長了55%。
前台北醫學大學消化內科主治醫師暨整合醫學科主任方冠傑醫師:「避免過量飲酒,那就要先學會計算酒精攝取量」
在疫情衝擊台灣民眾生活的同時,前台北醫學大學消化內科主治醫師暨整合醫學科主任方冠傑醫師提到,大眾除了關心疫情之外,也要同時關注自己是否因生活型態的改變進而影響到身體健康,方冠傑醫師說:「最近有患者表示因為心情鬱悶,不能參加社交活動,因此在家與親朋好友邊打視訊電話邊飲酒,也是因為在家的關係,一不留意就喝容易過量,可能導致宿醉等身體不適狀況發生。」但其實酒精在進到人體內後20%會由胃吸收,80%由小腸吸收,後續酒精進入肝臟後,會被代謝成乙醛,再接續代謝成乙酸,最後則是代謝成二氧化碳跟水,二氧化碳的排出透過肺,水則是從腎臟排出。另外,普遍認為在喝酒時只要有所節制,飲酒完後可多喝些糖水或蜂蜜水,或是運動就能幫助新陳代謝,但事實上「酒精攝取量」才是飲酒量多寡的關鍵;喝下的c.c數或ml數 × (酒精度數/100) × 0.8(酒精比重) = 酒精攝取量(酒精重量),雖說代謝時間會因性別、基因、體型、個人酒精代謝酵素效率等因素影響,但平均而言,人體一般狀況一小時只能代謝1個單位(10公克)的酒精,所以學會計算酒精量配合理性飲酒才是真正避免飲酒過量的不二法門!
容易喝醉是因為混酒?注意酒精攝取量,避免空腹飲酒才是真正關鍵!
坊間常聽到「喝啤酒比烈酒不容易醉」、「喝調酒則會醉很快」等說法,但影響喝醉與否的最大原因是酒精攝取量的多寡,方冠傑醫師強調,不管喝的是啤酒、烈酒、葡萄酒,最終影響醉酒的原因還是酒精攝取總量。飲酒時,酒精進入到人體後,即刻就會對腸胃產生刺激,尤其酒精在一接觸到胃黏膜即會被吸收至血液中,若想要避免酒醉不適,切記不要空腹喝酒,飲酒前建議吃點蔬果、澱粉、蛋白質和肉,這樣有助於緩解酒精對人體的影響。
方冠傑醫師也提醒:「在疫情的非常時期,除了防疫不能鬆懈之外,還可以透過均衡的飲食與正常的作息,來維持身體健康,更可以學習完整的酒精知識,建立正確的觀念,為自己的身體健康把關,不適量的飲酒行為會對腸胃、肝臟、胰臟等器官造成傷害。若喝酒前感到身體不適,則不建議當天飲酒,飲酒時也可同時交替多喝水,防止脫水;未成年及孕婦也須謹記不可飲酒,以免對身體健康以及腹中胎兒健康造成負擔。期盼除了鼓勵民眾落實防疫行動之外,還能透過呼籲民眾建立正確的飲食衛教觀念,了解酒精對人體身心靈的影響,為國人健康水準的提升持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