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11・中時-綜合報導

2019-11-11・中時-綜合報導
撒錢解燃眉急 教養焦慮未解決

0~6歲學齡前孩子的托養、教育需要更長遠而完善的規畫

面對少子化「國難」,蔡政府大動作迅速整合原本還在互踢皮球的教育部、衛福部,提出「向下」提供每月6000元托育補助至3歲,「向上」增設2歲專班,盼讓育兒「沒有空窗期」。然而,撒錢只是一時緩解家長壓力,包含托育服務普及率排名全球墊底、公托無法符合家長就業樣態等,年輕人不敢生的問題仍沒有解決,0~6歲學齡前孩子的托養、教育需要更長遠而完善的規畫。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觀察, 2017年日本全國共有2萬6千多名「待機兒」(意指排隊候補進公托的兒童),其中0~2歲的比例高達89%,為此日本厚生勞動省(等同台灣衛福部)宣示,「日本將針對1、2歲嬰幼兒,擴大托育服務量能」,其中包含提出企業主導型保育所,配合不同家長工作樣態給予彈性服務,共提供了6萬名托育數。

日本政府視「待機兒」為重大政治問題,反觀台灣衛福部,卻連到底多少家庭有實際送托需求?有多少家庭排隊等著進公托機構?都無完全掌握數字,且一問三不知,當供、需數字都掌握不清,要如何準確提供托育服務?

台灣因虐童案頻傳,即使送公托也常傳出意外,導致家長送托意願低,根據統計,國內台灣托育服務普及率不到12%,這個比例與世界已開發國家相比,低得異常,即使是低生育率的日本也有35%,數字顯示出台灣父母對0~2歲托育服務的不信任,如何提升托育服務的品質管理,衛福部仍需努力。

至於教育部日前立法成立「職場互助式教保服務」,希望鼓勵企業附設2~6歲的托育服務,但因為企業多半不知道know-how,加上成本高,仍未見成效。而公立幼兒園服務樣態也要配合家長工作樣態,否則設再多也沒用。

台灣家長面對學齡前孩子教、養的經濟壓力和焦慮感早已經是「世界級」,若政府無法長遠規畫,提出量、質均備的完善政策,只是發發錢,是很難扭轉年輕人「想不開才生小孩」的念頭。

(中國時報/ 鄭郁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