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後,保護主義抬頭、逆全球化浪潮來襲,短鏈革命加速進行,區域供應鏈更顯重要,學者表示,大陸已從過去的世界工廠,變成世界市場,短鏈革命「接近市場、在地化布局」,大陸仍將扮演供應鏈的主角,即使陸美關係再惡化,大陸挾14億人口的優勢,難以退居成配角。
中經院副院長王健全表示,去全球化就是要「接近市場、在地化布局」,如美國鼓勵製造商赴美設廠,或者將生產基地拉到鄰近的墨西哥、拉丁美洲等,這樣的生產概念已成主流;中國大陸已成全球第3大消費國,僅次於美國、歐盟,大陸不僅是石化、機械生產重鎮,也是電腦、電子商品的主要消費國,台商生產基地即使轉移,也不會放棄大陸市場。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資深總監陳子昂表示,基於「接近市場、在地化布局」的概念,加上新冠肺炎鎖國帶來的啟示,國際大廠將更分散風險、赴世界各地投資、設廠,但對中小企業來說,只有能力重點式布局,中國大陸具世界市場、與台灣同文等優勢,自然是中小型台商拓展市場的首選。
不願具名的學者也點出蔡政府南向政策的缺失,大陸是很多東協國家第1、第2大經貿夥伴,大陸也提供大筆投資金援,在政治考量下,東協國家對台商投資態度當然不友善,政府的如意算盤只能以「失準」來形容。
王健全建議,政府應在東協重點城市,如越南胡志明市、河內,或是印尼雅加達等,協助籌組「經貿運籌基地」,不僅幫中小型台商找土地,也能統籌行銷、倉儲、展示、鋪設通路等工作,降低進入東協市場的門檻。
(中國時報/洪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