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月前,台灣仍缺水限水,但8月上旬中南部發生多處淹水。專家昨在一場水患檢討會議中以高雄為例,批評主政者在愛河、前鎮河整治過於偏重親水綠美化表面功夫,忽視防洪排水基本功,是洪災發生原因;高市府則嚴正駁斥,強調均依照中央核定的治水對策,且歷次豪大雨也證實治水有成。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舉辦「氣候變遷水患成災 前瞻打水漂?」座談會,前內政部長、台大土木工程系教授李鴻源表示,我們永遠都太相信工程手段,但以這次強調智慧城市的鄭州發生水患,整個建設網路都停擺,得用非工程手段解決,即顯示極端氣候下要改變思維,政府內部要進行跨領域對話。
國政基金會經濟財政組召集人胡祖嘉批評,前瞻計畫8000多億,水環境就花2000多億,但2年多來,水的問題沒解決,防洪治水都有大問題。
中華民國水利技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賜賢則是點出,河川親水綠美化景觀固然重要,但應該回歸河川自然方式,而不是像愛河用「鋸箭方式」直接截流,造成海水入侵。
此外,對於旱澇相交現象,專家們有志一同呼籲政府要進行跨領域對話,不能只交由工程技術解決。
針對被指「偏重親水景觀輕忽排水」,高市水利局昨嚴正駁斥表示,高雄相關治水工程均以中央核定綜合治水對策辦理各項排水整治,包括河道疏濬、拓寬、增設滯洪池等,目前各項工程皆已陸續改善,歷次豪大雨期間也確實發揮極大功效。
高市水利局以鳳山溪為例,上游已設置2座滯洪池,完工後已有效改善淹水問題;另愛河整治,規畫中上游設置滯洪池、瓶頸段橋梁改建,並利用兩側公園用地局部拓寬創造微滯洪空間,可助愛河周邊沿線強降雨時快速排水及減少淹水面積;後勁溪也針對瓶頸段陸續拓寬,增加通洪斷面。
(中國時報/王玉樹、柯宗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