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太平島港側浚深及碼頭整修工程」1月峻工,蔡英文總統是否登島主持啟用典禮備受矚目。此不僅可慰勉辛苦駐守南海海疆的海巡官兵,在南海爭端中更具宣誓主權的效果。
從陳前總統時期整建太平島機場跑道開始,我國著手強化該島的海、空交通設施,馬前總統任內完成碼頭興建,蔡總統接手進一步完善碼頭避颱風及港側航道浚深等後續工程,以利4000噸巡防艦泊靠及100噸級海巡艦常駐,方便駐島人員往返交通及物資運補,不必再與惡劣海象拚搏,改善島上官兵生活。
宣示中華民國南海主權
陳水扁及馬英九皆在任期最後的2008年及2016年親赴太平島主持啟用儀式。蔡英文應循往例,在卸任前登島,在「南沙倡議」及「南海和平倡議」的基礎上,重申中華民國對南海諸島的主權聲索,不在南海爭端中缺席。
蔡英文上台之初,面對「南海仲裁案」,提出「四原則、五作法」的南海政策表示,我國政府對南海諸島及其相關海域,依據《國際法》及《海洋法》主張應有的權利,我方不會逾越,也不會放棄在任何國際法之下的權利。外交部亦對「南海仲裁案」聲明「完全無法接受,其結果對我國沒有任何法律拘束力」。
然而,蔡政府忌憚美國的態度,空有聲明,未見具體捍衛主權作為,「四原則、五作法」淪為紙上談兵,在南海爭端中漸趨邊緣化。「南海仲裁案」將非訴訟標的之太平島認定為不得依《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121條,主張專屬經濟區之無法「維持穩定人類社群」居住或其本身經濟生活的「岩礁」。此完全昧於事實的認定,令國人承受到蔡政府在「對美一邊倒」之下,遭美國於南海爭端中打臉的國際政治現實。
當年,部分民進黨立委炮口對內,將太平島遭降格為「礁」歸咎於馬前總統的「和中」政策,使台北在仲裁案中被視為與北京一體,謂之為馬前總統執政的「後遺症」。但若回顧2013年4月《台日漁業協議》的簽訂,即可反駁渠等的推託之詞。馬政府時期在「和陸」政策下,兩岸溝通管道暢通,雙方關係和緩,釣魚台列嶼爭端升高後,美日為防兩岸聯手保釣,促使安倍內閣積極與台灣達成釣魚台周邊海域漁業作業秩序之妥協方案,確保我國漁民在東海偌大的經濟利益。
「南海仲裁案」的「終局裁決」卻是在蔡總統不承認九二共識,使兩岸對話中斷,雙方關係倒退下,背後推動仲裁案的美國及日本無「兩岸聯手」之虞,遂在裁判中釜底抽薪,全面否定南沙群島的島嶼地位,為菲律賓獨占巴拉望島向西延伸之遼闊經濟海域背書,莫視我國的海洋權益。
為賴上台破冰創造條件
馬英九不畏美國施壓,卸任前登太平島,時任大陸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表示,中國對南海諸島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兩岸同胞有責任共同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和根本利益。登太平島寓含「一中」,蔡英文顧忌顯然在此,而非擔心逆撫美國,招致台美關係惡化。蔡英文踏察中華民國管轄國境最南端,可間接對北京釋放訊號,緩解北京對民進黨政府有意漸進式改變我方主權主張的疑慮,為賴清德上台後破冰兩岸關係,創造條件,亦符美日降溫台海緊張的外交期待。
民進黨不棄《台獨黨綱》,固守「台灣主權未定論」,對經營福建所屬金門、馬祖及東沙群島與南沙群島所在的南海態度消極,因中華民國對前述國土的治理將使台灣與中國的聯結揮之不去,但執政應忠於憲法,服務於國家利益,而非一黨之私,且既有陳水扁前例可循,蔡英文何需忌憚獨派非議?
太平島絕非綠營中人所言「虛耗錢糧,爭必不可守之地」的雞肋,而為維護我國利益所在之海權的代價。海域為國家生存所繫,為政者若不思海洋權益之維護,造艦購艇亦乏馳騁之海疆,無異虛耗人民之血稅。民進黨政府與立院黨團再三表示總統「不排除」或將「擇期」登島,但擇期不如撞期,藉碼頭整建完工,循例來趟「太平島畢旅」登國境之南太平島宣示主權恰逢其時,此只為印太及兩岸和平盡心,不會升溫南海爭端。(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