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捐贈的最後一關通常是家屬,為協助完成器捐,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推出「器捐聲紋卡」,錄下器捐者心聲,臨終時播放給親屬聽;台南奇美醫學中心利用3D列印仿真器官,彌補器捐後大體的缺憾;彰化基督教醫院則推出「有聲心跳卡」,讓家屬能感受到生命的存續。
民眾簽下器官捐贈同意書後,到臨終前仍須尊重家屬意願,才能完成器官捐贈。器捐病主中心去年6月推出「器捐聲紋卡」,透過記錄下捐贈者的心聲,臨終時播放給親友聽,減少家屬決策時面臨情感交戰,上路至今已有破千人註冊,603人創立編號,328人錄製器捐心願。
器捐病主中心說,曾有位簽下器捐的民眾僅和媽媽分享過器捐意願,當他臨終時,媽媽遵循他器捐意願,卻受到爸爸和姊姊反對,最終在媽媽堅持下捐出,但媽媽也面臨極大壓力與不解。直到整理捐贈者遺物時,發現他有將器捐意願寫進日記,才讓心願曝光。
器捐病主中心表示,許多民眾常認為「器官捐贈是我的事」,然而真走到臨終時,面臨器捐決定的卻是家屬,因此平時與家屬的溝通非常重要,聲紋卡能在最後時刻將器捐者的心聲播放給家屬聽,助器捐者完成心願。
彰基器官捐贈移植委員會去年發揮創意,錄製移植成功者的心臟跳動聲,製作「有聲心跳卡」送給捐贈者家屬,以受贈者的心跳節奏,讓家屬感受到無盡延續、永恆的愛,獲得安慰與力量。
發想「有聲心跳卡」的彰基護理師葉倩如說,去年初有位19歲女孩發生意外送進醫院,女孩的母親想起女兒樂於助人的心,因此讓女兒遺愛人間。但母親希望能看一看女兒捐出去的角膜,因醫學倫理無法讓家屬接觸受贈者,想到錄製心臟受贈者的心跳聲送給這位母親。
葉倩如指出,直接錄製心跳的聲音很困難,因此選擇將心臟超音波的聲音錄進有聲卡片中,只要家屬想要聽,打開卡片就可以聽到。這位母親收到「有聲心跳卡」時,雙手顫抖且滿臉淚水,不敢置信,如同感受到女兒生命的延續,真的很感動。
傳統觀念認為人死後要保全軀體完整,影響器捐意願。奇美醫學中心自2016年底起設置3D列印實驗室,列印仿真的心臟、腎臟、肝臟等器官,於術後放於捐贈者體內,「捐哪種器官就補回去」,彌補器捐者家屬的缺憾,也讓器捐者更有尊嚴離開人世。(中國時報/潘虹恩、孫英哲、曹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