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05・Array

2024-04-05・Array
社論/站上民族高度 看到和平曙光

 前總統馬英九的二次大陸行時值清明,「慎終追遠、緬懷先祖」的主軸貫穿全程,繼4月3日弔唁廣州黃花崗72烈士之後,4月4日又在陜西參加祭拜黃帝陵大典。馬英九在大陸不同場合表達「兩岸同屬中華民族」的立場,超越政治分歧,升至民族高度,有助於為陷入兵凶戰危的兩岸關係找到和平曙光。

祭拜黃陵 體現同根

 清明祭拜中華民族先祖,歷來是兩岸官方和民間隆重舉行的活動,祭祖本身就體現了兩岸同根同源的歷史、血緣與情感聯結。馬英九擔任總統任內,6次赴圓山忠烈祠出席遙祭黃帝陵典禮,此次親赴陜西黃帝陵祭拜,不僅一償夙願,也是其民族情懷始終如一的表現。另一層重要意義在於,即便民進黨政府將遙祭黃帝陵併入春祭,但蔡總統及五院院長仍要維持中式禮制,向「民族先祖」牌位致敬,說明中華文化印記在台灣無法抹去。

 馬英九祭拜黃帝陵,民進黨政府亦維持向民族先祖祭拜的傳統,故綠營對馬「被統戰」的冷嘲熱諷完全站不住腳。同理,此次陸方官員誦讀的祭文提及「兩岸一統、歷史必然」,不僅在《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前言有所體現,也說明大陸強調「終統」而非「急統」,無意改變和平統一路線。從這個角度看,在即將舉行的「馬習二會」上,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若能重申兩岸應透過和平發展,最終走向和平統一,那馬前總統此次大陸行將可讓憂心台海生戰者「鬆口氣」。

 事實上,從國台辦主任宋濤在深圳會晤馬英九時發表的談話,已經能判讀出陸方高規格邀請馬英九的政治用意。宋濤說:「兩岸同胞是一家人,都是中國人,家和萬事興,一家人就應該常來往、多聯繫,用融合發展來推進合作,應當攜手打拚,共同承擔起振興民族的責任。」簡言之,馬英九此行的政治意義在於,對外宣示台灣社會仍有認同兩岸是一家人、中國人的民意,如此可確保大陸仍可以在「中國人不打中國人」以及「兩岸一家人」的前提之下維持兩岸交流,避免滑向兵戎相見的地步。

 今年1月的總統、立委大選,6成民意以實際行動不支持挑動抗中、去中的民進黨,說明期待兩岸和平、避免戰爭、反對法理台獨,的確是超過半數的台灣主流民意,但6成民意內部存在不少歧異,這也是事實。馬英九去年首次訪陸,藉由參訪民國遺跡,向大陸合理表達「認同中華民國就是認同中國」、「中華民國不是台獨」的立場,獲得普遍認同,回台後邀請大陸青年回訪,並在選前2個月促成藍白政黨領袖、總統候選人朝野合作,已展現出超越黨派的聲望與公信力。

兩岸一家 何來戰爭

 正如馬英九所言,他已無公職、無黨職,此行旨在傳遞「台灣人民」希望兩岸和平的心願,而這正是馬英九去年首次登陸後回到台灣所扮演的角色:跨越黨派之爭、推動藍白合作、傳遞反戰呼聲、凝聚和平民意。上述行動非站在一黨一派的立場或利益,而是基於台灣全體人民的福祉。同樣地,此次馬英九在大陸多次疾呼避戰謀和是兩岸中國人「不可迴避的責任」,更是站在了中華民族的高度,呼籲大陸對台保持克制。

 馬英九兩次登陸時,民進黨均膝跳反射般要求馬英九「宣示主權」、「捍衛尊嚴」、「呼籲對岸停止擾台」,但真正自我削弱中華民國主權、招引對岸軍演的,不就是過去8年民進黨政府的作為嗎?馬英九以中華民族的高度,一方面向大陸官方和民間表達出「兩岸是一家人」的善意、促進兩岸青年相互理解,另一方面則提醒大陸不應輕易開啟戰端、堅持走兩岸和平發展路線,不正是在盡力為台灣爭取安全和尊嚴嗎?

 無論是此次馬英九大陸行,藉由祭拜祖先表達兩岸中國人應珍惜和平、避免戰爭,還是不久前備受綠營人士崇敬的丁渝洲上將,建言民進黨應認同兩岸同文同種、同根同源,「兩岸同源」的確是避戰謀和的密碼。新總統賴清德若能在遵守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的基礎上,從兩岸共同的血緣、歷史、文化聯結闡述台海和平穩定之重要性,台灣人民將可不再受戰爭警報困擾,過上安居樂業的日子。(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