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9・Array

2024-07-19・Array
社論/兩岸堆疊理性 讓民間自由交流

 立法院院會通過決議,要求政府解除人民組團赴大陸觀光之限制,並優先開放陸客循小三通赴離島觀光,賴政府僅表達「尊重」。大陸不久前派出155人代表團參加台北旅展、29名文旅官員同行,但我方「禁團令」至今紋風不動,更維持赴大陸旅遊橙色警示,令人嘆息。

順應民意 解除旅遊禁令

 參加台北夏季旅展的155人陸團,是疫後陸方層級最高、規模最大的訪台團,緊接著又有福建150人團參加金廈泳渡,但這種「開小門」式的「小交流」聊勝於無,與蔡英文首任時維持陸客陸生來台、兩岸雙向交流,不可同日而語。更與馬英九時代兩岸大交流相距甚遠。因此,藍白立委共同推動解除禁團令、開放陸客赴離島觀光的決議,既具有必要性,也具可行性,代表了6成民意的訴求。

 遺憾的是,賴政府的兩岸政策充滿鬥爭思維,唯一的「另類」鄭文燦又因貪腐案件辭去海基會董座。這位民進黨內身段柔軟、與對岸交往經驗豐富的「知中派」,還沒來得及在舞台上施展拳腳,就黯然退場,無疑令本就不妙的兩岸關係雪上加霜。鄭文燦案震撼朝野,更引起對岸密切關注。自然地,輿論對鄭文燦落馬的猜測也從黨內宮廷鬥爭,蔓延到兩岸層面。

 盤點鄭文燦的海基會「短命」董座任期,雖談不上有政績,但至少有兩點值得深思:第一,清晰表態「以憲法及增修條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也就是陸委會副主委梁文傑後來說的「大陸地區與台灣地區的關係,習慣講是兩岸關係」,這個表述合乎憲法、與「兩國互不隸屬」有所區隔。第二,積極支持兩岸民間交流,向各黨派各界人士請益,協助大陸人士來台訪問。這是在兩岸對話管道中斷、民間感情疏離的狀況下,海基會能力所及做出的最大努力。

 「堆疊善意」是賴政府和民進黨人士談及兩岸關係時經常使用的名詞。兩岸執政黨政治立場南轅北轍,往往雞同鴨講,「善意」基於不同立場的解讀,意涵也會截然不同,民進黨眼中的「善意」在北京看來或許是「挑釁」,反之亦然。因此,兩岸在堆疊善意之前,不如先堆疊理性,雙方對兩岸民間交流都不要戴著政治有色眼鏡,先讓人民彼此自由往來、相互了解。

 例如,如果按照民進黨激進派的標準,此次獲准來台的29名陸方文旅官員,廣義上隸屬中共宣傳系統,豈不是標標準準的「來台統戰」?若兩岸交流事事上綱上線,那麼陸委會、海基會乾脆撤掉算了。就在1年前的台北旅展,上屆政府的陸委會阻擋所有陸方官員來台,引發北京強烈抗議,恰是過去8年來兩岸緊張對峙、互信無存、彼此誤判的縮影。

從善如流 大陸也應接球

 既然賴政府願意開門迎客,不排斥大陸官員來訪,至少建立起了「政治歸政治、交流歸交流」的理性認知,就應繼續堅持,不必草木皆兵。恢復交流、重啟觀光本是好事一樁,賴政府之所以不敢從中作梗,根本原因是台灣主流民意支持,只得從善如流。

 同理,大陸也應該看到,在有限的政治空間下,民間交流仍有無限潛力。事在人為,不宜再作猶豫。此次陸方派團來台,是應純民間身分的「台灣旅遊交流協會」邀請,既未與海基會有任何公開接觸,也沒形成兩岸「觀光小兩會」同台的狀況。紅綠關係緊繃,雙方同場不同框,避免尷尬可以理解,但如果陸方能利用好契機,打消政治顧慮,與我方授權團體「台旅會」自然互動,必定能增強兩岸所有「交流派」的信心。

 大陸《懲獨22條》是政治表態,賴政府「橙色警告」也是政治表態,雙方在「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之政治鬥爭下,依然有成千上萬台灣遊客赴陸交流參訪、乘興而歸,也有大陸官員代表團來台公開活動、向台灣民眾行銷各省市人文風情。這個景象至少說明,在兩岸政治拉鋸下,民間交流仍有空間。

 代表新民意的立法院,透過決議向大陸釋出台灣多數民眾歡迎陸客、希望兩岸恢復雙向交流的善意,賴政府是否執行是另一回事,北京應該接好這個球,主動宣布開放陸客赴台,或盡速恢復福建遊客赴馬祖、金門。兩岸和平,民心為大,只要雙方民眾多來往,政治矛盾就會被置於次要,喊打喊殺的激進主張自然銷聲匿跡。(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