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1・Array

2024-09-01・Array
社論/潛艦國造後續案 潛藏重大風險

 潛艦國造是政府既定政策,且在執行中,能否成功的變數很大,第一艘「海鯤號」尚未進行海測,賴清德政府就迫不及待,宣稱7艦齊發,行政院日前奉命核定潛艦國造計畫,預算高達2840億元,著手籌建7艘新式潛艦量產。這個計畫未經充分論證,更無可資依循的先例參考,因此引發重大爭議,咸認賴政府操之過急,冒很大的軍事和財政風險。

預算太龐大走巧門

 行政院此舉是在走巧門,賴政府想藉立法院審查跨年度預算的慣例──頭過身就過,保送鉅額預算過關。但原型艦「海鯤號」尚未海上測試,現在就先編列鉅額量產經費,恐怕造成預算的失準。道理很簡單,量產預算的編列應該循序漸進,不宜在海上測試尚未開始、量產構型無法確定的情況下,就編列金額龐大、長期程的量產預算。

 立法院過往處理跨年度預算案時,確實存在「第一年預算通過後,後續年度通常不會再否決全案」的慣例,行政部門也常利用這個巧門,在第一年只編列小額預算,造成既定事實,技巧性地讓總額龐大或較具爭議的計畫過關。現在國造潛艦原型艦尚未完成測試前,行政院就想先取得立法院對後續量產預算的授權,無非是一種強迫性的政治手段運用。

 國軍從無潛艦原型艦的測試經驗,潛艦製造過程比水面艦複雜許多,加上建造中的潛艦是幾近全新設計,風險原本就高,許多問題可能在海測階段才會浮現。賴政府應是評估其挑釁中國大陸的台獨路線可能引發反制,所以必須及早備戰,一次編列國造潛艦的量產預算。但如果測試發現重大問題,所有的計畫是不是都要歸零?

 民進黨執政8年多來,兩岸關係持續惡化,並在美國施壓之下,國防預算持續增加,目前已將GDP占比3%作為目標;這個比例將對其他方面的預算產生排擠作用,而潛艦國造也對其他國防預算產生排擠,但從蔡政府到賴政府,對國防預算毫不節制,立法院在野黨團也不願承擔「罔顧國防安全」的罵名。其他開銷尚可細細琢磨,但潛艦一艘造價起碼400億元,7艘、14年達2800億的巨額預算都是民脂民膏,不能不審慎評估。

 賴清德上任前就赴台船聽取國造潛艦機密簡報,不明就裡就輕率表達7艘後續艦應一次做好而不必分批建造的立場,海軍高層對此卻有疑慮。海鯤號風波未息,企畫爭議不斷,又是預算暴增,又是弊案滿天飛,又是主事者辭職;而黃曙光表達辭職後,爆發潛艦國造機密信函外洩情事,讓各方對潛艦小組能否順利完成任務更沒有信心。如今疑慮未解除,經驗未奠基,就匆忙確定7艦同步上馬,簡直是一場大冒進,會不會成為一場噩夢,實在令人憂心。

決策太粗糙爭議大

 操持這麼重大的建設、編列這麼龐大的預算,絕對要審慎行事,所以原先潛艦小組的規畫傾向於分批建造,而不要一舉定案。賴清德在兩岸政策上採取冒進政策,面對愈來愈趨兵凶戰危的台海局勢,因此認為如果製造的速度不夠快,將使戰力形成太慢,無法取信民眾有足夠的防備能力。在這種政治思維之下,乃將實際建造上可能出現的問題擱置,先一次把預算匡列下來,然後潛艦再陸續建造,這分明是一種強逼立法院俯首稱臣的政治陽謀。再說,14年的期間早已跨過賴清德的任期,到時若有紕漏,他是否像蔡英文一樣,一句「2024以後不關我事」,把爛攤子丟給無辜百姓。

 立法院面對這個霸王硬上弓的作法,妥善的應對之道,應是主張必須等原型艦的測試符合標準並確立安全無虞,而且縝密評估戰力需求,確定有此需求後,還得配置充足的造艦產能,並逐年編列預算,才有可能放行,而不是像前瞻計畫8年8800億一樣,民進黨執政縣市把預算分一分,然後就打水漂了。如果立法院受制於民進黨政府,粗糙行事,匆忙放行預算,立法院對於未來可能出現的不良後果也要負連帶責任。

 國艦國造的問題爭論已久,我國是不是有能力自造國艦是一個問題,有沒有必要自造國艦是另一個問題。以兩岸軍事失衡的態勢,台灣再怎麼造,艦艇的作戰能力都無法和解放軍匹敵,反而自陷於引戰的危機。只有爭取兩岸和平發展,才是長治久安之道。有沒有必要大舉造艦,賴政府應三思!(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