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9・Array

2024-10-19・Array
社論/民族認同 兩岸以中華文化為根

 圍台軍演結束後第2天,中共領導人習近平現身福建,表示要促進兩岸文化交流、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台灣同胞文化認同。習近平最新對台談話,並未針對賴清德的「新兩國論」談反獨,也沒談到促統,反而與立法院長韓國瑜在國慶大會提出「中華文化是我們的根」形成呼應。此乃兩岸問題微妙之處,政治上固然南轅北轍,中華文化卻仍能產生「朦朧美」。

點主文閩台歷史傳承

 有趣的是,賴清德總統近日赴宜蘭參加「台灣民主尋蹤書法展」,觀賞謄寫蔣渭水、柏楊等人名言的書法作品。事實上,書法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形式,蔣渭水是日據期間堅守中華認同的典型,柏楊生前將所有手稿捐給大陸,也曾說過「中國是我們的母親」。無獨有偶,賴總統幾個月前擔任「點主官」以流利閩南話念誦的點主文,在網路引發轟動,而點主文也正是閩台歷史文化傳承的載體。換言之,即便賴總統口頭不願承認,他所紀念的、觀賞的、甚至親力親為的,還是走不出中華文化圈。

 近期,從拋出「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是中華民國人民的祖國」,到國慶演說重申「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賴總統顯然是經過一番精心算計,策略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利用傳統兩岸關係的「正統論」思維反將一軍,既要暗酸國民黨不敢接受「兩國互不隸屬」,也要嗆聲北京拒絕面對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賴總統軟土深掘試圖建立的核心論述是:認同統一等於效忠中華人民共和國,認同中華民國就是對岸眼中的台獨。

 非統即獨的零和思維,是民進黨長期以來塑造兩岸認同對立,在選舉中頻頻得益的「錦囊妙計」。不可否認,非統即獨也存在於北京的對台論述,正中民進黨下懷。雖然習近平已將兩岸共識放寬到「同屬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但政治關係依然「沒有灰色地帶、沒有模糊空間」,許多大陸民眾不自覺將中華民國與台獨畫上等號,甚至連台灣藝人說「中華」,也要發動輿論審判,類似戲碼屢屢上演,反將兩岸民心推遠。

 兩岸政治分歧與心結一時難解,「非統即獨」的思維與操作將長期存在,但歷史和事實證明,雙方愈能保持模糊空間,就愈能產生更多交集、培育更多信任,實現相向而行,同時「戰略模糊」也符合美國在內的國際社會對台海和平穩定的期待。因此,在政治符號、制度或政權層面,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兩個隔海分治的政權,雙方固然各有認同與堅持,但在文化、情感層面,中華文化是雙方的最大公約數。

連結兩岸的獨特價值

 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中華文化,弘揚中華文化不應區分先來後到、孰優孰劣。歷史上中國多災多難,但中華文化幾經戰亂與動蕩,總能得到傳續與發展。以近代中國而論,五四運動雖主張吸收西方科學民主精神,但也掀起了激進否定中華古典文化的思潮,成為後來中共發動文革「破四舊」、導致傳統文化在大陸遭遇浩劫之濫觴。但即便有文革也沒有讓中華文化中斷,台灣在當時承擔了傳續角色,此後又將融入台灣特色與國際風格的中華文化,重新帶入大陸。

 台灣有人以中共曾發動文革,來貶低或質疑如今大陸推廣中華文化、推動兩岸文化交流的動機,大可不必。正是因為文革,才讓大陸官方和民間認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此後改革開放、經濟起飛與國際地位躍升,加上大陸民眾精神需求增加與文化產業發展,大陸全力培植中華文化軟實力,自然水到渠成。因此,當大陸挾高科技與強大資本催生的電子遊戲《黑神話‧悟空》橫空出世後,台灣如視為「文化統戰」,甚至上升為「國安風險」,不僅把自己的格局做小了,也否定了中華文化連結兩岸的獨特價值。

 談及中華文化時,就不必談統獨。「中華文化是我們的根」深受台灣主流民意認同,也是能讓大陸感受到善意的論述。賴清德擔任總統後,將循慣例接任中華文化總會會長,若能對上述論述加以確認,並樂見兩岸從文化、宗教層面自下而上恢復交流,不啻是兩岸避戰謀和、恢復互信的可行路徑。(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