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作家瓊瑤留下遺言「我不想聽天由命,不想慢慢枯萎凋零,我想為這最後的大事『作主』」,這些話再度引發安樂死議題的討論。衛福部長邱泰源5日表示,在討論安樂死之前,可先思考安寧緩和醫療,「安寧緩和做得好,安樂死並不是不存在」,台灣擁有亞洲第一的安寧緩和醫療實力,足讓病人追求生死兩相安,但安樂死並非自然死亡過程,爭議較多,暫時不考慮。
邱泰源昨日在立法院受訪表示,要求安樂死的病人,大多是因太過痛苦而想結束生命,例如癌症患者常因疼痛而不想活,安寧緩和的專業治療若做得好,90%以上的疼痛可以解除,各種症狀也能緩解。
他說,國際間在討論安樂死,一定先檢討這個國家的安寧緩和醫療夠不夠專業?若做得很好,安樂死議題不是不存在,而是會以個案來討論。
他強調,安寧緩和醫療的精神,就是追求有品質的自然死亡過程,台灣的安寧緩和醫療水準在亞洲排第一、世界排第三,應該善用這項實力,致力於讓重病病人到末期時,能沒有疼痛地離開,肯定生命價值。
瓊瑤離世後,生前遺書被廣泛報導、轉傳。台灣自殺防治學會昨發出聲明,呼籲社會大眾,正視長者自殺議題,並提醒媒體,報導時應避免詳細描述自殺方式、遺書內容等細節,以免造成模仿效應。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長呂淑貞指出,瓊瑤的離世令許多書迷回想起青春夢幻過往,再加上安樂死議題,不同的元素湊在一起,把自殺美化成浪漫的事,很擔心引發模仿效應。
呂淑貞認為,一個月內是觀察關鍵期,尤其年節將近,許多人會因佳節感到特別孤單,思鄉又思人,恐怕會一起發酵,一定要密切關心周圍有高風險者。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指出,在台灣,65歲以上長者的自殺率,是各年齡層之冠,國內將邁入高齡化社會,更是重要議題。高齡者自殺的原因多重,長者若是突然出現情緒低落、沮喪、焦慮、易怒;失去興趣、活力下降;睡眠障礙、食慾改變;談論死亡、想結束生命;贈送珍貴物品、交代後事;與先前低落情緒形成反差等6大警訊,應主動關懷長者,主動介入,避免憾事。(相關新聞刊B2)(珍惜生命 安心專線1925)(中國時報/李念庭、鄭郁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