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新聞網報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當地時間4日在巴拉圭首都亞松森召開,決定將「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中國共有44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總數世界第一。
這次「中國傳統節日.春節」成功收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項目名稱「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裡的「Spring festival」,是中文正式直譯的「春節」。不是「Lunar new year」或「 Chinese New Year」。
主要是東亞各地多有過農曆春節習俗,兩岸與東南亞華人世界外,日本直到明治維新「脫亞入歐」後,才改過西曆元旦新年。韓國與越南則一直主張是春節發源地,尤其韓國最為積極。
2022年1月28日,韓國誠信女子大學教授徐坰德在臉書宣導,把各國普遍英譯「春節」的「Chinese New Year」,「正名」為「Lunar New Year」。
2023年除夕前一天,大英博物館發布韓國傳統活動公告,稱春節為「韓國農曆新年」,配照是著韓服女子起舞。韓國總統尹錫悅偕夫人更在春節祝大家「韓國農曆新年祝福」。同年美國發行遊戲《FIFA23》直接把春節叫做「韓國農曆新年」。美國NGO亞洲協會網頁也有「Seollal,Korean Lunar New Year」專欄,Seollal意指韓語「朝鮮新年」。
越南也是過春節的國家,越南政府網站於2022年2月1日農曆大年初一,發表〈越南農曆春節的起源與意義〉,「正名」稱春節習俗是華夏人引進後沿用至今,起源於越南而非中國。並指越南春節(Tet)原意為節氣(Tiet)之一,越南遠古農耕社會將一年分成24個節氣,春節(Tiet Nguyen dan)最重要。越南民間故事「粽子與厚糕」,證明「天圓地方」觀念與春節不但起源於越南,而且早在三皇五帝之前就有。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發布公告指出,「在中國,春節標誌著新年的開始,以傳統曆法正月初一為歲首。春節前後,人們開展一系列社會實踐,辭舊迎新,祈福納祥,歡慶家庭團圓,促進社區和睦,這一慶祝過程俗稱『過年』。除參加公共慶典外,人們祭祀天地和祖先,並向長輩、親友及鄰里拜年,表達美好祝願。該遺產專案為中國民眾提供了認同感和持續感。」
新華社報導,春節寄託中國人的人倫情感、家國情懷,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與人和睦相處的價值理念,在促進家庭和睦、社會和諧、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旺報/李文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