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程車業不滿生意被Uber搶走,重批交通部縱容,甚至揚言選舉前要上街發聲。學者指出,傳統小黃不只要面對Uber、新科技與大眾運輸競爭,最重要的是態度改變,乘客為什麼不願搭計程車,業界該深刻反省,政府則應扮演撮合的角色,讓計程車更具競爭力。
捷運搭到飽 空車滿街跑
淡江大學運輸管理學系副教授羅孝賢分析,以前景氣好、計程車數量少,生意當然好做;現在捷運四通八達、公車方便,投入計程車行業的人又多,光台北就有5萬多輛小黃,空車率高得驚人,北市又推出每月1280元公車、捷運搭到飽,計程車市場只會更壓縮,甚至被排擠到只能做最後一哩路。
羅孝賢指出,自己過去反對Uber,因為它沒有納保、納稅,執業資格也令人懷疑,出事找不到人負責任。但現在Uber合作租賃車,適應了台灣的遊戲規則,不只納保、納稅,司機也有篩選,既然在法規下找到出路,當然可以做自己的費率,傳統計程車業沒有理由再抗爭。
適應新規則 Uber大復活
羅舉例,多年前計程車衛星派遣服務剛推出時,也遭遇業界強烈抗議,到後來大家還是適應得很好,業者應面對新科技、共享經濟時代的到來,思考如何提高服務品質與競爭力,而不是一直要求政府保護。他強調,計程車業一定要反省,為什麼自己的服務會被打敗,尤其小黃參差不齊的生態,消費者花一樣的錢,卻不知道路上會攔到什麼車,花錢還要受一肚子氣,都是民眾對這產業失去信心的原因。
拚共享經濟 政府扮推手
此外,台灣的總量管制形同虛設,7年前他到澳門做研究時,一張計程車牌要價600萬澳門幣,可見當地政府嚴格管控,反觀大台北地區計程車超過5萬輛,牌丟出來一點價值也沒有。
中華大學運輸科技與物流管理學系副教授林祥生也認為,共享經濟是潮流,僅少數車隊轉型,一般車行還是以傳統模式經營,品牌與觀念仍落伍,政府應扮演撮合角色,讓計程車具競爭力。
(中國時報/陳祐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