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05・中時-綜合報導

2018-09-05・中時-綜合報導
為台擋炮彈的金門 覺得被拋棄

《紐時》文章指出 大陸用基礎建設拉近彼此距離

兩岸軍事對峙的年代,金門承擔台灣的苦難。台灣本島不曾聽聞防空警報,金門代為抵擋大量炮彈。一甲子後,許多金門人說台灣背棄他們;曾是死敵的大陸,則用基礎建設與觀光迎合金門的水電和經濟需求,拉近彼此距離。

相距僅10公里 陸頻示好

 《紐約時報》2日刊出「一度是冷戰中的發火點,台灣的一部分,如今接受中國示好」(Once a Cold War Flashpoint, a Part of Taiwan Embraces China’s Pull)。文章稱,金門距台灣將近300公里,距大陸不到10公里。不論從地理或心理層面,金門都更接近大陸。

  福建省廈門市正在金門北方的大嶝島興建翔安國際機場。填海造陸後,金門與大陸的距離將縮短近1.6公里。有人提議在機場與金門之間興建大橋,兩「門」連為一體。

水電經濟需求 多靠對岸

    從福建引水到金門的輸水管線8月初完工啟用。大陸開始供應金門自來水,可解決金門3成的用水,不久後可能還會供應廉價電力。

 「八二三炮戰」打破硫磺島戰役的紀錄,一次次的飽和攻擊,使金門每平方英里落彈逾8000枚。金門肩負戍守前線的責任,台灣本島舉行地方選舉,推動經濟建設,在1987年解嚴,金門直到1992年才解嚴。

  再把時間回推得遠一些,台灣曾被日本殖民半世紀,金門則為大陸領土。金門與台灣間的歷史與地理鴻溝,構成一段尷尬的關係。金門人會說「去台灣念書或工作」,彷彿暗示自己將到異鄉做異客,意味自己並不屬於台灣。

  許多金門人說,民主化以後,這裡就被台北拋棄。金門縣長陳福海說,「沒有一位民選總統真正關心我們的需求。戒嚴以後,我們缺水缺電,也沒有馬路,什麼都沒有」。陳福海說,當時金門的經濟只能自求多福,主要依靠賣高粱酒,現在則仰賴陸客帶進的觀光財。

加強兩岸交流 走自己的路

    倫敦國王學院的台海議題專家迪基女士表示,大陸對金門有吸引力,這很自然。因為台北的中央政府不能幫金門解決問題,而近在咫尺的一方卻願意幫忙,你說金門會怎麼做?

 金門姑娘王莛頎在紐約工作6年後回到金門,成立「敬土豆文化工作室」。她說金門距離台灣本島遙遠,金門人覺得自己像孤兒,而大陸日益強大,金門人如何抗拒?她說,不要輕忽對岸的影響,「金門會走自己的路」,與大陸加強交流。

(中國時報/劉屏、蔡致仁)